【注釋】
①盛:馬本及各本皆作“勝”,從文義和下文“彼衰我盛”來看,當為“盛”,故改。
②氣實則鬥,氣奪則走:語出《尉繚子·戰威第四》。
③曹劌(guì):春秋時期魯國武士。齊魯長勺之戰中,他輔佐魯莊公打敗齊軍進攻。
④長勺:古地名。春秋魯地。因商遺民長勺氏居此而得名。故址在今山東萊蕪東北。
⑤軾(shì):設在車箱前麵供人憑倚的橫木,其形如半框,有三麵。
⑥靡:披靡,倒下。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傳·莊公十年》。
75.逐戰
凡追奔逐北,須審真偽。若旗齊鼓應,號令如一,紛紛紜紜,雖退走,非敗也,必有奇也,須當慮之。若旗參差而不齊,鼓大小而不應,號令喧囂而不一,此真敗卻也,可以力逐。法曰:“凡從勿怠,敵人或止於路,則慮之。”①
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②,其將宗羅睺拒之,大破於淺水原③。太宗帥騎追之,直趨折墌④圍之。仁杲將多臨陣來降,複還取馬,太宗縱遣之。須臾,各乘馬至。太宗具知仁杲虛實,乃進兵合圍。縱辨士⑤喻以禍福,仁杲遂降。諸將皆賀,因問曰:“大王破敵,乃舍步兵,又無攻具,徑薄城下,鹹疑不克,而卒下之,何也?”太宗曰:“此權道〔迫之,使其計不暇發,以故克〕也。且羅睺所將皆隴外人,吾雖破之,然斬獲不多。若緩之,則皆入城,仁杲收而撫之,未易克也;迫之,則兵散隴外,折墌自虛,仁杲破膽,不暇為謀,所以懼而降也。”⑥
【注釋】
①凡從勿怠,敵人或止於路,則慮之:語出《司馬法·用眾第五》;但“凡從勿怠”句原文作“凡從奔勿息”。
②薛仁杲:一作“薛仁杲”。
③淺水原:一名“鶉觚原”。故址在今陝西長武西北。
④折墌: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圻墌”,今據史校改。故址在今甘肅涇川東北。
⑤辨士:謂能言善辨之士。辨,通“辯”。
⑥本篇史例出自《舊唐書·太宗本紀上》。
76.歸戰
凡與敵相攻,若敵無故退歸,必須審察,果力疲糧竭,可選輕銳躡之。若是歸師,則不可遏也。法曰:“歸師勿遏。”①
漢獻帝建安三年,曹操圍張繡②於穰③。劉表④遣兵救之,繡欲安眾⑤守險,以絕軍後。操軍不得進,前後受敵,夜乃鑿險〔為地道〕偽遁,伏兵以待。繡悉兵來追,操縱奇兵〔步騎〕夾攻,大敗之。謂荀彧⑥曰:“虜遏我歸師,而與吾死地〔戰〕,吾是以〔知〕勝矣。”⑦
【注釋】
①歸師勿遏: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
②張繡:東漢武威祖厲(今甘肅靖遠西南)人。董卓部將張濟之侄。濟死,繼領其眾,屯據宛城,後降曹操,不久複叛。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五月,於安眾被曹操打敗;次年,曹操征袁紹時,他再度降操,任揚威將軍。後從攻烏桓而死於途中。
③穰:縣名。故址在今河南鄧縣城外東南隅。
④劉表:東漢山陽高平(今山東魚台東北)人,字景升。漢室遠支皇族。官至荊州牧。死後,其子劉琮歸順曹操。
⑤安眾:縣名。故址在今河南鄧縣東北。
⑥荀彧:曹操謀士。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字文若。出身士族,初附袁紹,後歸曹操。官至尚書令,參與軍國大事。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失寵,被迫自殺身亡。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國誌·魏書·武帝紀第一》。
77.不戰
凡戰,若敵眾我寡,敵強我弱,兵勢不利;彼或遠來,糧餉不絕,皆不可與戰,宜堅壁持久以敝之,則敵可破。法曰:“不戰在我。”①
唐武德中,太宗帥兵渡河東討劉武周。江夏王李道宗②時年十七,從軍,與太宗登玉壁城③觀賊陣,顧謂道宗曰:“賊恃其眾,來邀我戰,汝謂如何?”對曰:“群賊鋒不可當,易以計屈,難以力爭。今深溝高壘,以挫其鋒,烏合之徒,莫難持久,糧運將竭,當自離散,可不戰而擒也。”太宗曰:“汝見識與我相合。”後果食盡夜遁,追入介州④,一戰敗之。⑥
【注釋】
①不戰在我: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下,但與原文略異。原文為:“夫不戰者,在我。”
②李道宗:唐宗室東平王李韶之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封略陽郡公;次年,從李世民討劉武周有功,拜為靈州總管。貞觀初,從李靖破突厥功著,升任禮部尚書,改封江夏王。
③玉壁城:軍事重鎮。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④介州:州名。故址在今山西介休。
⑤本篇史例出自《舊唐書·李道宗傳》;又見《新唐書·李道宗傳》。
78.必戰
凡興師深入敵境,若彼堅壁不與我戰,欲老我師,當攻其君主,搗其巢穴,截其歸路,斷其糧草,彼必不得已而須戰,我以銳卒擊之,可敗。法曰:“我欲戰,敵雖深溝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①
三國魏明帝景初二年,召司馬懿於長安詣京師,使將兵往遼東討公孫淵。帝曰:“四千裏征伐,雖雲用奇②,亦當任力,不當稍計役費③。度淵以何計得策?”懿曰:“棄城預走,上計也;〔據遼水以〕拒大軍,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曰:“三者何出?”懿曰:“唯明君能量彼我,預有所棄,此非淵所及也。”曰:“往還幾日?”對曰:“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一年足矣。”遂進兵。淵遣將帥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餘裏。諸將欲擊之,懿曰:“此欲老吾兵,攻之正墮其計。此王邑所以恥過昆陽也④。彼大眾在此,巢穴空虛。直抵襄平,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乃多張旗幟,欲出其南,賊盡銳赴之。懿潛濟以出其北⑤,棄賊直趨襄平;賊將戰敗,懿圍襄平。諸將請攻之,懿不聽。陳珪⑥曰:“昔攻上庸,旬日之半破堅城,斬孟達。今日遠來,而更安緩,愚竊惑之。”懿曰:“達眾少而食支一年;吾將士⑦四倍於達而糧不淹月⑧,以一月較一年,安可不速⑨?以四擊一,正令失半而克,猶當為之。是以不計死傷,而計糧也。今賊眾我寡,賊饑我飽,而雨水乃爾,攻具不設,促之何為?自發京師,不憂賊攻,但憂賊走。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采,此故驅之走也。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賊憑恃其眾,故雖饑困,不肯束手,當示無能以安之。若求小利而驚之,非計也。”既而雨霽,造攻具攻之,矢石如雨,糧盡窘急,人相食,乃使其將王建、柳甫〔乞降〕請解圍,當君臣麵縛,懿〔不許〕皆斬之。淵突圍而走,懿複追及梁水⑩上殺之,遼地悉平。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