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鎏盛
“祖師庵”廟坐落在白鹿原下、□水之濱的紅旗街道三殿村旁,漢唐時它是道教聖地,到明朝後期,發展成為佛、道兩教的聖地。在漢朝前,其地建有玄帝廟,早於戶縣“重陽宮”和西安“八仙宮”,遲於“樓觀台”。它在1951年土改時,是舊長安縣灞□地區惟一注冊保留的廟宇。清末到民國及解放後幾代主持莫師、胡師、韓師等皆葬廟北邊墓地中。1953年後,相繼拆廟建三殿小學、農業中學、大戲樓。
一、祖師庵的規模
清代至解放初,有道教、佛教洞府十二洞、殿房共計七十二間,其中無量大殿六間,娘娘殿六間,老爺廟殿十二間,廟口靈宮殿一間,馬王殿二間;院中五大菩薩樓七間,百神崖廈七間,衝天高的玉皇閣樓上下兩層一座。另有高崖上的南天門、北天門兩座,還有九龍壁、鍾樓閣、鼓樓閣、山門房殿七間、山門樓三間,廟外湯房樓六間(後為村民開店鋪和客店)、廟外村西戲樓三間(清同治年間戰亂所燒)。廟中貢台、暖閣、道場、神像、道土皆有。
廟中殿房式樣都是飛簷鬥拱、雕梁畫棟、白壁彩畫,皆為唐宋遺格,大中型塑像百尊;廟內外有大小柏樹約兩千餘棵,大者為宋明時期,其徑二至三尺,清代同治年間義民劫亂中,焚燒古柏,隻剩兩棵宋時古柏。三層崖上無量大殿前崖楞上,有琉璃“九龍壁”,樣式大小同市內孔廟前之“九龍”壁相同,貼壁兩旁各有古柏一棵,其徑一米左右。兩樹股上各掛一個紅綢圍裝的徑約一米的鐵銅質大蓮花燈(為明代萬曆乙未年造),抗戰時期匿藏在五大菩薩崖樓上的高窯中。
大年初一、十五等節日,由道人點亮紅燈升掛在兩棵古柏上,並按日數次敲響大鐵鍾(唐開元十五年鑄造,內徑為五尺,鐵鍾於1942年被國軍砸毀,據說用其造炸彈),西安城東和廟的四周十幾華裏內的人都能聽到報時鍾聲。晚間,登上西安城牆,能夠看到城東高坡上的兩盞紅燈,白天一出東稍門即可望見□河東的“祖師庵”,它隱藏在一大片古柏蒼色中,可與杭州城外“寒山寺”媲美,尤其是中午晴天無雲煙,站在“九龍壁”旁遠瞻,可觀見涇陽寺塔和涇陽、三原兩縣城,渭水形似銀河落秦川,美哉!
因廟史久遠、規模宏大、風景綺麗,北有老虎溝,流水潺潺,南有龜斜地和雲經寺,東北側有西安去河南交通要道,背靠白鹿原,古柏蒼色,各地遊人、教士、紅男綠女,日日光臨,香火不息;山道彎轉,仙山樓台,呈九曲回轉之綺麗,故引發人之逸情。
二、祖師庵軼事
在漢代以前,這裏是丘坡盡蓋林草,半坡上有玄帝燧廟和玄帝燧石碑像及洞府,其碑1996年還在。
公元前207年2月,劉邦攻陳留,克宛城,8月通武關,9月屯兵灞上,因“祖師庵”旁的東西大路是從藍田過白鹿原通往古長安、古鹹陽的兵家必爭大道,故張良在“祖師庵”設下前屯(今為哨所),以防異兵側攻。
另據本村清末人姚天順老人承祖上傳說,唐代鄂國公尉遲敬德在廟上有別宮大殿,是“鄂公殿”村名的來曆。
據開元十五年三月(即開元辛醜季春)的碑文和清初陝西巡撫的撰文稱:唐初貞觀年間,尉遲敬德和秦叔寶二位重臣不睦,李世民在此遊獵調和。碑文載:“瓊在井龍北坊,有府外大宮,餘為國公卻無。上言朕允此立宮,並築皇閣,以誌二人合好”。
高台上建造的突空方型閣,清碑名曰:“玉皇閣”,毀於元朝兵亂,明末又重建起。明末所建的玉皇閣,三殿人有目共睹,1953年建小學拆毀。
新建的三殿小學,用開元石碑鋪校內過道,五十多年來,被學生腳踩成光麵無一字了。1985年,村民將此唐碑挖出來送到“祖師庵”的老洞府中存留;1996年冬,竊賊將此開元碑和明萬曆年間“祖像記碑”及漢末“玄帝燧行宮圖碑”三碑一同竊走。還有一碑為軍閥陸建章刊之,盜賊未及運走,現存村中地下一丈深處。
唐代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住廟焚香拜佛,這是磚砌崖廈壁上有“玉貞觀”三字的來曆,因而曆史上稱此廟為“玉貞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