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林
重陽宮,全稱大重陽萬壽宮,位於西安市戶縣祖庵鎮,為我國道教著名宮觀,是全真教祖師王重陽修道創立全真教與“仙蛻”歸葬之地,故素有“天下祖庭”、“全真聖地”之尊稱。重陽宮碑林保存的元代碑石是民族文化之瑰寶,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金庸名著《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故事的流傳,故事發生地重陽宮也隨之聞名遐爾。今日之重陽宮,像一顆燦爛的明珠,以其獨特的魅力,入選中國道教十大文化旅遊勝地,吸引著海內外的眾多遊客與專家、學者觀光遊覽、悟道探玄。
重陽宮位處關中平原腹地,甘水之畔。西望周至,山曲水彎,東接縣城,沃野良田;遠望終南如黛,峰巒疊嶂,甘水出峪,自東南逶迤而來,經宮西北去流入渭水,重陽宮座落於此,實乃一方風水寶地。正如《廣兩曲誌》評述:“考茲區形勢,甘水翼之。是以郝村分封,五帝肇基,重陽建宮,三輔巨觀。加以九峰巒峙,六耳泉澄,五行薈萃,一氣聯結;此代生賢哲,間有飛仙,所由來也。……今雖地脈暫歇,然積久必發,地理宜然”。王重陽以仙風慧眼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成就了他的全真道教事業,贏來了身後殊榮與恢宏的重陽宮。
重陽宮在其千年曆史中,百年鼎盛輝煌,中更風雨,幾多蒼涼;新中國建立後,得到保護與修複,特別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欣逢盛世,這座千年道觀在複興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回顧重陽宮的曆史,可以概括為:起於金,興盛於元,衰於明,毀於清末,複興於今。
一、昔日重陽宮
重陽宮是金、元朝庭是出於其統治的需要,為彰顯與崇祀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與其繼承者“七真人”等的業績而興建的聖殿。所以,曆史上重陽宮的興衰與全真教的命運可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一)“重陽祖師”與“七真”其人
重陽宮是以王重陽而命名。王重陽(1112~1170),中國金代道士,全真道創始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後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後,改名吉吉吉,字知明,號重陽子。祖籍鹹陽大魏村,出身庶族,家業豐厚。幼好讀書,崇文尚武,文武兩長。先中文舉,金天眷元年(1138),應武略,中甲科。做過小吏,47歲那年,深感“天遣文武之進兩無焉”,整日縱灑泄憤,行為瘋狂,對金人統治的社會現實以消極反抗。切如《全真教祖碑》以曲筆感慨地寫道:“幼之發秀,長而不群,工於談笑,妙於斯文,又善騎射、健勇絕倫,以文非時,複意於武,勘定禍亂,誌欲斯舉,文武二進,天不與我”。久之便憤然辭職,隱棲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棄家外遊,自稱於甘河鎮遇異人授以內煉真訣,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自居其中,潛心修持三年,功成丹圓,遷居劉蔣村,築庵修道傳教。大定七年,獨自乞食,東出潼關,前往山東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於隨機施教,尤長於以詩詞歌曲勸誘士人,以神奇詭異驚世駭俗。在山東寧海等地宣講教法,建立全真教團。同時,先後收馬鈺、孫不二等為弟子,後世稱“全真七真”。大定十年攜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4人返歸關中,卒於開封途中,葬於終南劉蔣村故庵(今陝西戶縣祖庵鎮)。金章宗賜庵名為靈虛觀,元太宗加封為重陽萬壽宮,全真道尊為祖庵或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又加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全真道尊為北五祖之一。其死後三年間,全真道傳教範圍波及關中、河南、河北、山東大部分,遍於社會各階層。在組織上、理論上為全真道的興盛發展奠定了基礎。
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三教相通,提出“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的融合學說。全真道以《道德經》、《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必修經典,認為修道內修“真性”,外修“真行”,“摒去妄幻,獨全其真者,神仙也”。
其傳世著作有《重陽全真集》,內收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七真”是王重陽的七位嫡傳弟子,即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其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師承王重陽三教合一思想,後雖各創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煉方式大致相似。
據《道藏·曆世真仙體道通鑒》、《金蓬正宗》等典籍記載:
馬鈺,字玄寶,號丹陽子,祖籍扶風,漢扶波將軍援之後,五代兵亂,遷居寧海。大定十年馬丹陽與鄉人飲於範明叔怡老亭,酒酣題詩雲:“抱元守一是工夫,懶漢如今一也無。終日吃懷暢神思,醉中卻有那人扶。”後重陽師自終南來,會丹陽於怡老亭,問師從何處來,曰:“路遠千裏,特來扶醉人。”丹陽默念言:“予從前醉中之語,何以得知。”又問何名為道,曰:“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時。”後丹陽師從重陽祖師,得祖師九轉還丹功夫。其後居東亭,牆外有林擒一株,枯已久矣,四月四日,丹陽汲水以沃之複活,因作《異術記》,芝陽道友崔公,閱其文疑,遂於四月移竹兩叢,鬆一株於全真庵,不時枝葉皆黃萎。崔啟師曰:“此竹鬆可活否?”師答詩雲:“窗外不惟君子綠,庵前又喜大夫青”之句,遂令門人去其黃葉,以滌麵水溉之,不旬日榮茂如初。元至元六年褒封丹陽為抱一無為真人,後改封為抱一無為普化真君。
譚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世為寧海人,生而骨相不凡,六歲偶墜井,其家人急救之,則見其安坐乃出之,無所傷。世宗大定七年聞重陽祖師在馬丹陽家,徑往乞備門弟子,得到重陽祖師四句真言詩一首而契身於道。後譚東遊抵陽武縣北,夜見北鬥交換,星如車輪,及呼道眾觀之,其星尚如雞卵,動搖不定。久之複故,其念聖號甚勤。衛洲淇門鎮石孔裏眾問持念之故,師雲:“眾亦宜念,今歲當有大水之災。眾莫之省,是年河決……”後九年於黃縣盧山延真觀悟道成真,大元至元六年褒封雲水蘊德真人,後加封為長真凝神玄靜蘊德真君。
劉處玄,字通妙,長生其號也,自幼而孤,事母以孝聞。金世宗九年春於鄰居壁間得二頌,其墨尚濡,末句雲:“武官養性真仙人,須作長生不死人”。是年九月,王重陽祖師與其徒馬丹陽、長真自東而來,師與母往參謁祖師,一見之問:“汝解壁間語否?”師不言,四人相視而笑,正所謂“目擊道存之妙也”又言重陽祖師愛其殷勤,美其專精,顧其神采之不群,乃歎之曰:“鬆之月,竹之雪,故不受於黃塵。”故賜之詩曰:“釣罷歸來又見鼇,已知有分例先曹。明榔相喚知予意,濯出洪波萬丈高”,後居洛陽市中土地廟,不語三年。俄遷城東雲溪洞,徒眾日集。一日,忽指地雲:“中有井三。”鑿之二丈餘得,下貫源泉,人問何以知之,曰:“曩世所居也二十年”。師指庵右馮氏園曰:“此吾身後之緣”,乃磨一碑埋於中,後果應驗。大元至元六年褒封長生輔化明德真人,後改封為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
丘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人,世為顯姓,自幼好學不娶。金大定六年,甫十九居昆崳山間,聞重陽師於寧海全真庵即往師焉。後來,曾在蟠溪積功磨性經曆了六年,龍門洞又坐了七年的真功,圓滿得道,被成吉思汗與元世祖召見,賜予敕書虎符,管領天下道教。大元至元六年褒賜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後被加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主教真君,是為龍門派祖師。
王處一,寧海東牟人,玉陽其號也。甫七歲,嚐氣絕仆地,移時方蘇,母驚問:“汝何為而若是?”曰:“但知熟寐,不知其他。”師因悟生死之理。少年時一日偶至山中,遇一老人坐於磐石之上,呼之使來,預言他日必揚名帝闕,為道教宗主。弱冠或告以婚事,笑而不應。金大定八年在文登牛仙山居,人告以王重陽祖師到,即謁全真庵請為門弟子,次年遷居查山雲光洞,重陽擲傘二百裏傳書,依傘上“玉陽子”三字為道號。後遨遊齊魯、大著神異,度人驅鬼、起死回生。金主詔赴、九問九答,大副宸衷、隆禮有加,亦曾多次奉旨建醮、祈雨。遇妒忌,賜以鳩飲之,乃歸,入池不死,發盡脫落,不能受冠。元至元六年褒賜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人,後於武宗時加封為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俗稱侖山王祖,留傳昆侖派。
郝大通,字太古,山東寧海人,廣寧其號也;初名,號恬然,世為宦族。據《道藏·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言其少孤,事母至孝,有出塵修真之誌。好讀易,曉卜筮之中,後“遂行至岐山,遇神人複授以易之大義。十五年坐沃州橋下而不語。”世宗大定七年,遇重陽祖師於寧海州,背坐於石,郝曰:“請先生回頭!”重陽祖曰:“君何不回頭?”郝忽驚異,遂拜為師。翌日晚於朝元觀付以二詞,言下領悟,如走萬裏迷途一呼知返。次年母終,遂棄家尋師,八月三日從祖師,入昆萰煙霞洞請列門弟子中而求法焉,受道真訣。二十二年居真定升堂講演,遠近來聽者常數百人,有人問答歌詩,周易參同演說圖像。晚年又寫了《太古集》一書,以卦圖敘述得道成仙的秘訣,後乃成仙。大元至元六年元世祖褒賜廣寧通玄太古真人,後武宗加封為太古廣寧通玄妙極真君,世稱華山郝祖,流傳華山派。
孫不二,號清淨散人,寧海豪族孫忠翊之幼女。孫姑性慧聰明,溫和慈善,柔淑貞懿之態,嚴於禮法,挺乎自然。長適馬丹陽,恪盡婦道,生三子。因夫拜重陽祖為師,築全真庵學道。重陽祖欲度仙姑,乃顯神通:如大醉徑造內宅,臥於孫姑寢室,孫姑責其非禮!怒鎖房門,使仆呼夫歸。告之。丹陽曰:“師與我談道,不離己席,豈有此事?”即開鎖,見室已空,同往道舍,見師正濃睡!於是孫姑更加篤信,遂亦拜重陽祖為師,師授以天符雲□秘訣,夫妻敬之若神,事之若君。後孫仙姑居洛陽下清宮之鳳仙洞乞食度日,垢麵蓬頭,以穢汙而遠世魔。內修仙道,外隱仙跡,七年乃成。一日沐浴更衣,跏趺而逝,奄然而化,香風散漫,瑞氣氤氳,竟日不散。時丹陽居寧海環堵中,俄聞仙樂駭空,仰而視之,見仙姑乘彩雲而過,仙童玉女旌節儀仗擁導前後,腑而告丹陽:“吾先歸蓬島待君也。大元至元六年褒賜清淨淵真順德真人。後元世祖敕封為清淨淵真玄虛順化元君。俗稱清淨孫祖,流傳清淨派。”
“祖師”與“七真”以其創立“全真”的業績贏得身後的殊榮與輝煌的殿宇。揭去宗教神秘的麵紗與其適合某時期統治的政治需要外,單就其教化民眾、和諧社會的功業也足為後人所尊重。今日之“七真殿”楹聯曰:“何勞妙手塗吾像,但願君心合我心”;再看那碑石所刻“七真之像”,丹陽“頭頂三吉,暗含師名”;其他諸真仙袂飄動,談笑風生,神彩奕奕,這可能就是他們所追求的“神仙”境界。
(二)起根發苗“祖師庵”
祖師庵是王重陽最初修真傳道、創立“全真”的起根發苗之地,故後有“天下祖庭”之稱。
金正隆四年(1159)重陽48歲,傳說此年六月十五日,王重陽在終南甘河鎮橋頭酒肆首遇二仙道,(“八仙”中之鍾離權與呂洞賓)與之皆出世語,並授以口訣,飄然而逝。自此,其悟道出家。
甘河橋遇仙的第二年,即金大定元年(1161)王重陽擇南時村(今祖庵鎮轄之成道宮),自鑿一墓穴,深丈餘,築塚數尺,內設“王害風靈位”,自曰“活死人墓”。其獨居穴中,修煉三年。他離絕塵世,感悟“活中得死”與“死中求活”,“存神養浩全真性”。他在“活死人墓”中苦修苦煉了三年成道(即所謂神仙)。
王重陽在“活死人墓”修煉成道後,於金大定三年(1163),填了墓坑,遷居劉蔣村(即改名後之祖庵鎮),結茅而居。在居劉蔣期間,四處奔走,廣交朋友,勸道傳教,被周邊民眾視為高人。時有甘泉(今陝西甘泉縣)人和玉蟾(名德瑾)、京兆終南(今周至終南鎮)人李靈陽等慕名,於大定三年來劉蔣,與重陽同庵而居,早出晚歸,傳播教義。後又有乾州禮泉人史處厚,自幼慕道,前來結盟,遂受允納,訓號洞陽子;京兆櫟陽(今臨潼縣)人嚴處常投劉蔣拜重陽為師,他們誌同道合,辛苦奔忙,廣傳教義,在關中地區交往了許多人,在社會上頗有影響,初步奠定了“全真教”的根基。
王重陽為實現其“使四海教風為一家”的遠大理想,於金大定七年(1167)四月,自焚其庵。人們不解其故,他笑而答曰:“三年之後,別有人修”。四月二十六日,他辭別了和玉蟾、嚴處常等,又告別劉蔣村眾鄉親,途經鹹陽,與家人話別後,開始了長途跋涉前往山東的傳教收徒活動。
王重陽在山東半島寧海等地,宣傳教義,創建教團,發展道徒,發現培養“全真七子”,並在馬丹陽為其安排的住宅題額“全真庵”。由此,全真教正式創立。
金大定十年(1170),王重陽攜弟子馬丹陽、丘處機等“四真”,從山東掖縣啟程西歸,途徑卞京(今河南開封)羽化。臨終時曰:“丹陽已得道,長春已知道,吾無慮也。”又囑丹陽:“可赴終南劉蔣之故居。”言畢而逝,享年58歲。第二年,丹陽等在劉蔣村結庵,為其師製葬所,於大定十二年,率眾赴卞梁搬重陽遺蛻歸葬故居。守墓三年後,丹陽構築一廣庭,書額曰:“祖庭心死”,以表其承師弘道之誌。
丹陽在祖庵環居期間,足跡遍及周、戶及關中、隴西等地,傳道收徒。許多官僚士庶,誠心向道者從四麵八方慕名而來祖庵,拜丹陽為師,歸依祖庭。不少人經過丹陽傳授道妙,長期修持,成為全真教的中堅力量,如後來的重陽宮主持,一代宗師呂道安、畢知常等皆是丹陽弟子。全真教的興起,實乃重陽創立之,丹陽恢弘之,長春光大之,一代又一代宗師承繼之,他們在重陽宮這個地方,為全真道教的創立與發展奉獻了畢生精力,做出了貢獻。
(三)全真初興“靈虛觀”
全真教在馬丹陽、丘處機、李靈陽、呂道安等重陽繼承者的傳承下,在關隴一帶奠定了基礎,影響日益擴大。大定二十六年(1186),長春複還祖庵,大弘祖教。第二年,全真教之宗師王玉陽、丘處機(長春)初受皇室寵重,先後分別被金世宗詔之燕京,谘以延生之理,後又多次召見,長春等的對答令世宗甚為滿意,授賜頗厚,賜中袍、禦書“全真堂”匾額、錢十萬。自此“真教弘揚,玄風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