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超
樓觀台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在西安市所轄周至縣境內,距西安約70公裏。它南臨秦嶺與黑河,北望渭水,風景如畫,素有“仙都”之美譽,宋朝大文學家蘇軾曾不止一次親臨其境,拜謁仙跡,並寫下《仍書樓觀》詩二首,詩中深為感慨地寫道:
(一)
門前古碣臥斜陽,閱世如流事可傷。
常有幽人悲晉惠,強修遺廟學秦皇。
丹砂久窯井水赤,白術誰燒廚灶香。
聞道仙人已先過,隻疑田叟是庚桑。
(二)
鳥噪猿呼晝閉門,寂寥誰識古皇尊。
青牛早已辭轅軛,白鶴時來訪子孫。
山近朔風吹積雪,天寒落日淡孤村。
道人應怪遊人眾,汲盡階前井水渾。
從蘇軾的這兩首詩不難看出,樓觀台道觀不僅曆史悠久,而且早在宋代已經成為人們常去遊覽的名勝之地。
據道教典籍記載,樓觀的創始人尹喜是周朝時的著名隱士。尹喜字公文,甘肅天水人,有《關尹子》等著作問世,困尹喜愛好天文、地理及星象、易理之學,為尋清雅之地修道,乃涉覽山水,選終南山下周至縣境內神就鄉聞仙裏,結草為樓、觀星望氣、精思至道,因號其宅為草樓觀,後人簡稱為樓觀。相傳周昭王二十五年,老子西行入秦,受到時任函穀關令尹喜的盛情接待。嗣後,尹喜以病為由,辭去官職,迎老子歸草樓觀本宅,齋戒問道,並請老子著書以惠後世,老子遂著道德經五千言授之。尹喜還在草樓觀南約千米的小丘上築台請老子講經,後人稱此處為說經台,樓觀台之名即由此而來。後因曾在說經台建祠祭祀老子,故說經台又名老子祠。
又傳說老子逝世後,就近安葬於距說經台西數裏的大陵山,後人稱為老子陵,其地又名西樓觀。沿山而上,峰頂有“吾老洞”,相傳乃老子飛升之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刻立,由高宗礪所書的“吾老洞”石匾嵌於洞門額,後世猶存。
人們到樓觀台參拜或遊覽時,麵對久經滄桑巨變幸存下來的說經台、上善池、古銀杏樹、老子係牛古柏、煉丹峰,以及“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被平毀的周大夫尹喜墓遺址等曆史遺跡懷念千餘年前老子、尹喜對社會的貢獻,不由得心懷崇高的敬意,發出由衷的慨歎。
樓觀台與道教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道教承傳曆史悠久,至今道觀還保存著大量的道教碑石。這些碑石有年代可考的,上起唐朝初年,下至民國末期,其中唐碑《大唐宗聖觀記》、《大唐尹尊師碑》、《老君顯見碑》、《玄元靈應碑》,元碑《篆書道德經碑》、《正書道德經碑》、《樓觀仙師傳碑》等,為後世人們研究道教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史料。
清乾隆年間所立的《重修終南山古樓觀說經台記》中記述說:“周大夫尹喜,稟自然之德,應運而生。於聞仙裏結草為樓,瞻星候氣,出為關令。物色聖真,獲遇老子,迎之歸弟(第),北麵請道,而(道、德)二經以傳。道教之興,實肇於此。”可見,前人已把樓觀台看作是道教的源頭和最早的聖跡。
早在東漢張陵創立天師道之前,秦漢時期即有尹澄、王探、李翼等高人隱士在樓觀隱居修道。這些修道之士,尊崇黃老,注重方術與養生,以樓觀地區為中心,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天師道出現後,隨著其奉道者移向關中地區,與樓觀地區的修道者自然融合,逐漸形成了一個以《道德經》為根本經典、以老子為唯一最高崇拜、以樓觀台為中心、以關中地區為活動區域、由自己承傳的道教教派——樓觀道。由此不難看出,樓觀台在道教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
秦始皇喜好神仙與長生之術,親自到樓觀老子祠庭禮謁;為顯示自己特別尊崇老子,又命在尹喜廟南重建老子祠,該祠老子像坐西向東,置道士27人,香田30頃,撥百姓100戶為廟戶,以供灑掃,還屢次致禮向隱居樓觀修道的尹澄詢問養生之術。
漢初時,王探曾任中常侍,後因呂後專權,隱居樓觀,日頌老子《道德經》,修行煉氣吐納之術;文帝即位,禮遇王探;漢武帝時,王探以93歲高齡逝世,朝廷冊封為真人。李翼早年慕道,到樓觀師事王探;漢武帝亦好神仙,命在樓觀尹喜故宅之北修建望仙宮,選有道之士入住,李翼得應其選,後以《道德經》五千文傳於河上公;封衡亦自幼好道,東漢明帝時披度為道士,隱居樓觀,精通黃老之學,服靈芝、白術達50年,精通醫術,常以藥物治病救人,喜騎青牛出遊,人稱青牛道士。
晉惠帝時,樓觀道士梁諶,自稱得尹喜道係真傳,聲望日隆,道眾雲集。惠帝乃敕令擴建樓觀廟宇,植樹萬株,撥百姓300戶,以供灑掃。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道士王道義率道眾大修樓觀,除秦始皇時修建的老子祠因保存完好未加維修外,其餘廟宇全部修葺,還購集道經萬卷,存於道觀。
唐高祖李淵起兵反抗隋王朝,其女平陽公主在終南山下起兵響應,縱橫戶縣、周至、武功等地,率軍隊7萬人,威振關中。樓觀主持道士歧暉觀天下大勢,認為李淵可成大業,遂盡以道觀中所存糧食援助平陽公主大軍,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平定以應天時,還派觀中道士80餘人至蒲津關(在今陝西大荔縣東黃河西岸)迎接李淵所率大軍。李淵率軍進入關中後,即遣使到樓觀台建醮祈福,並詔封歧平定(暉)為金紫光祿大夫。按唐朝官製,光祿大夫官階為正三品,加金印紫綬,歧暉得享如此高的待遇,足見李淵對樓觀道教和歧暉的重視。
得天下後,李唐王朝出於政治需要,極力推崇道教。唐高祖武德年間,李淵兩次親赴樓觀老子祠拜謁,尊老子為其遠祖,敕令大修樓觀,擴建殿宇。武德三年,詔政樓觀為宗聖觀,賜田10頃、米200石、帛1000匹,歧暉仍奉詔主持道教事務。
李唐王朝尊樓觀為皇家祖廟,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以《道德經》等道家經典開科取士,視道士為皇族宗室,朝臣、皇親常入住道觀修持。在此曆史大背景下,樓觀高道雲集,聞名全國,達到鼎盛時期,李白、王維、白居易、溫庭筠等著名詩人紛紛到樓觀遊覽,並留下詩篇。聞名朝野的大詩人李白專門寫下詩歌《玉真仙人祠》:
玉真之仙人,時住太華峰。
清晨鳴天鼓,飆欲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
幾時人少室,王母應相逢。
詩中以完全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形象,讚頌曾在樓觀修道的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
北宋王朝亦崇信道教。太宗初,在樓觀東北大修上清太平宮,端拱五年,詔改宗聖觀為順天興國觀,以後,興國觀田產多被劃歸太平宮,樓觀逐漸衰落。金哀帝天興年間,樓觀殿宇因戰亂焚毀殆盡。
蒙古太祖成吉思汗時,道教全真派高道丘處機西行萬裏,會見成吉思汗,大獲成功,被尊崇為“丘神仙”,全真道因此得以大興。太宗八年,全真道掌教大宗師清和真人尹誌平到陝西拜謁全真道祖庭重陽宮,又慕名到樓觀參訪,見道觀殿宇蕩然無存,頗為淒然。為振興道教,尹誌平命李誌柔修複樓觀,曆時七年竣工,此後樓觀遂成為全真道觀。世祖即位,詔改宗聖觀為宗聖宮,後又三次敕命大修,使樓觀的規模接近於唐朝時的鼎盛之象。
在以後的曆史歲月裏,由於火災、地震、戰爭、兵火等原因,樓觀的殿宇多次遭受毀壞。清朝初建,由於政權的更替,清王朝強製漢族剃發易服,引起道士的激烈反抗,樓觀的全真道士被迫離開道觀,隱循入深山,道觀一度被當地不出家的火居道士占有,道觀田產十不存一,使奉行了近500年的全真道清規遭到嚴重破壞。後來,清王朝為收攏人心,調整國策,準許道士著古裝;全真道高道、北京白雲觀方丈王常月深為清順治、康熙二帝敬重,全真道又得以複興。雍正七年,在朝廷的支持下,陝西當局以武力鎮壓手段,趕走樓觀火居道士,北京白雲觀道士梁一亮奉詔到樓觀,收回樓觀全真道原有產業。梁一亮為複興樓觀四方奔走,十年艱辛,加上後來高道劉合倫、朱教先的努力,樓觀的麵貌煥然一新,全真道的道脈在樓觀得以延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對樓觀悠久的道教曆史和大量的珍貴文物十分重視。解放初期,樓觀有全真道常住道士140餘人。1952年土地改革時,根據國家有關政策法令,地方政府按當時樓規台道觀常住道士人數,留給道觀土地360餘畝,以保障道士生活。樓觀道士除進行正常的宗教活動外,耕作自養,還在山坡種植蘋果、核桃等果樹,既保護山坡水土不致流失,又有一定的生活餘資,加上政府撥款,維修殘破的殿宇,使道觀呈現出欣欣向榮景象。1956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樓觀台道教古跡為陝西省名勝古跡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嗣後,樓觀台道觀被列為國家重點宮觀。1961年11月,中國道教協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樓觀台住持楊嗣真與道士蒙圓和出席會議,楊嗣真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
“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中,樓觀台道觀受到嚴重破壞,道士正常的宗教活動被迫中斷。
“文化大革命”以後,隨著國家形勢好轉,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宗教政策得以落實,樓觀台道教迎來了健康發展的大好時機,1978年,樓觀台道觀被政府批準為對外開放宮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修複樓觀台道觀、恢複樓觀台道教活動有重大貢獻的道士,應首推當今在我國道教界很有影響的著名高道任法融大師。無獨有偶,任道長與兩千多年前樓觀的創始人尹喜同為甘肅天水人,1936年出生於書香之家,自幼熟讀四書五經,尤喜周易、老莊之學。19歲時,因慕道赴丘處機曾長期修道的陝西龍門洞出家,成為全真道龍門派道士。1955年到樓觀台修道,至今已經50年;從1980年起,任道長就承擔起樓觀台修建事務;1984年,樓觀台原監院於圓明羽化,道眾公舉任法融為監院。上任以後,任道長精心籌劃,分工協力,組織樓觀台道眾,麵對十年動亂造成嚴重破壞的殿宇傾覆、經台荒蕪的困境,知難而進、鏟除荒草、清去瓦礫,經曆數年艱辛,對說經台和多處殿宇進行了大規模修複。在道觀經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克服困難,為道觀購置道教經典及道教書籍。同時,成立了樓觀台管理委員會,進一步完善道觀規章製度,還十分重視常住道士特別是青年道士的宗教道德修養的培養和文化知識的提高。
在道教事務和社會活動非常繁忙的情況下,任法融大師還擠出時間,著書立說,大力弘揚道教文化,出版了《道德經釋義》、《黃帝陰符經、黃石公素書釋義》、《周易參同契釋義》等道教學術專著,發表了多篇道教學術研究文章。他曾擔任陝西道教協會會長、《三秦道教》主編、中國道教學院副院長、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全國政協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等多種職務。在2005年6月召開的中國道教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榮任中國道教協會第七屆會長。
道教聖地樓觀台,現已成為與國內外進行道教文化交流的重點道觀和陝西省境內著名的古文化遺跡遊覽區。2004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海峽兩岸紀念老子樓觀授經祈禱法會、樓觀台修複奠基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大陵山祭拜老子法會在樓觀台和西樓觀大陵山隆重舉行,增進了海峽兩岸人民的團結和友誼。曆史悠久的樓觀台道教文化,必將會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在今後的社會文明建設和海內外文化交流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道教樓觀派
1.道教樓觀派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樓觀派作為道教的一個支派,與道教的產生具有大體相同的時代背景,但又有一定的特殊性。
東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混亂動蕩的政治局勢,是道教樓觀派產生的根本原因。東漢王朝自順帝之後,政治腐敗,後黨和宦官集團交替專政,橫征暴斂,民不聊生,釀成了多次農民起義,其中以黃巾起義規模最大、擴及的範圍最廣。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又出現了軍閥割據,混戰爭雄的大分裂局麵。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動蕩,戰爭頻繁,南北政權更迭就像走馬燈一樣短暫。每一次政權更替,總是伴隨著一場殘酷的大屠殺,在這種局勢下,不僅廣大的下層民眾生活困苦至極,就連上層的貴族官僚也感到恐慌不安。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奪取政權完全靠政治陰謀、宮廷政變和暴力廝殺來實現,無論是在朝掌權的新貴還是被趕下台的舊黨,全都雙手沾滿血汙。所謂“魏晉之世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麵對這種現實,人們都深感人生無常,禍福無門,對社會人生充滿了迷惘、恐懼和絕望。人窮則呼天,世亂則言鬼,道教之所以在漢魏之際產生和流傳,正是當時混亂動蕩的政治局勢造成的。《樓觀內傳》卷二所記載的樓觀道士原籍大都是關隴、山西、河南,這一帶在東漢末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北方政治鬥爭的中心,是曆次戰爭的主要戰場,東漢、曹魏、西晉、北朝各代政權的國都大都建立於秦、晉、豫三省。處於這種政治鬥爭、軍事爭奪中心地帶的士大夫和下層民眾,當他們被現實生活逼得無路可走,感到厭世絕望之時,必然會將終南山的深山幽穀作為躲避亂世的安身之地。
社會文化生活中的神學化傾向,是道教樓觀派產生的思想根源。戰國到秦漢時期,道家思想曾經曆了一個從老莊哲理、黃老政教之術到黃老道的神學化過程。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和佛教的神學思想又與當時的玄學思潮相結合,借清談老莊的玄學形式而流行。《樓觀內傳》卷二所記載的魏晉南北朝樓觀道士,一方麵日誦老子五千言,將老莊道論作為根本理論依據;另一方麵又將老子、關尹神化,借老子、關尹傳道授經的典故和西遊化胡的神話,來提高樓觀道在各教派中的地位,並以藥物、符咒作為道士修煉長生、救世濟人的主要方法。樓觀派的這種修煉方式,同魏晉道教的基本走向是一致的。
早期道教地域性支派的紛紛出現和南北道教的差異對道教樓觀派的形成和發展有最為直接的影響。如前所述,從總體上看,中國道教是在大體相同的時代條件下產生的,具有大體相同的宗旨和教義。但若具體分析,道教卻並不是在同一個地區由同一個途徑產生的,而是由不同的地域經由不同的途徑產生的。具有教團性質的早期道教支派在魏晉之際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張角創立的太平道,一個是張道陵創立的五鬥米道。太平道的活動範圍雖一度遍及青、徐、幽、冀、袞、豫、荊、揚八州之地,但其中心地帶則是北方的冀州(今河北中南部)、東郡(今河南濮陽)、潁州(今河南禹縣)、南陽(今屬河南)一帶。張道陵死,其子張衡行其道,張衡死,其子張魯又複行之。因為太平道在黃巾起義中曾被起義農民軍借用,所以當黃巾起義被鎮壓下去後,太平道也隨之被取締。五鬥米道的命運卻不同。張魯投降曹操後,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大部分五鬥米道徒也隨張魯北遷,另一部分道徒仍在南方活動。為了避免當權者的疑忌,南北方的五鬥米道逐漸棄其舊名而改稱天師道,其宗教組織形式、教團成員、教義科儀也隨之改變。
在五鬥米教逐步改為天師道的過程中,葛洪、寇謙之、陸修靜、陶弘景曾起了重大作用,而南北道教的地域性差異也由此更趨顯明。葛、寇、陸、陶對五鬥米道的整頓和改革,既有共同的一麵,又有不少具體差異。就共性一麵而言,他們都是為了使道教組織更嚴密、經戒科儀更具體、神仙譜係更完備、修煉方法更豐富,並且注意緩解道教同當時政權的矛盾;就差異一麵而言,主要表現為地域性特色更為突出。葛洪出身於江南望族,是金丹道的主要奠基人;陸修靜也是江南望族之裔,南朝宋文帝時隱居廬山,明帝召至京師。他們以“祖述三張(陵、衡、魯)弘衍二葛(玄、洪)”為宗旨,“總括三洞”,廣泛搜集上清、靈寶、三皇等係統的經籍,彙歸一流,集前代經戒科儀之大成。陶弘景是陸修靜的再傳弟子,是道教茅山係(上清派)的真正創始人,他所撰寫的《真靈位業圖》為天師道提供了最完備的神仙譜係,其重視頌經、清修的修煉方法也在天師道中具有獨特地位。以上以“三張、二葛”開其端,以陸修靜、陶弘景總其成的道教譜係都發生於江南,後世習稱為南天師道。
當陸修靜在南方“祖述三張、弘衍二葛”、將五鬥米教改造為天師道的同時,北魏高道寇謙之在北方也進行了一場重大的宗教改革,將遷於北方的五鬥米教改造為北天師道。寇謙之在整頓、改革早期道教時,表現了不同於葛、陸、陶的明顯差異。他明確提出了除去三張偽法的口號,自稱他的經戒和天師之位都是太上所賜、老君玄孫李譜文麵授,表現了與三張、葛陸的南天師道別為一宗、另樹一幟的趨向;其次,他提出了道教修煉應“專以禮度為首”的原則,主張道教的科儀經戒“大自與世禮相準”,使道教與儒家的倫理道德的原則更緊密地結合起來,表現了強烈的政治化、世俗化方向;再次,在整頓道教組織、改革早期教義過程中,寇謙之對以“三張”為標誌的五鬥米道進行了激烈的批評和改造,他公開反對南天師道“父死子係”的道職世襲製度,提出了“諸道觀祭酒可簡賢授明”、“唯賢是授”的原則,廢除五鬥米道的“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認為五鬥米道“妄傳陵(指張道陵)身受黃赤房中之術,授人夫妻,淫風大行,損辱道教。”寇謙之上述宗教改革,中心目的當然是為了緩解道教同當時政權及世俗社會的尖銳矛盾,但在客觀上卻使南北道教的差異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