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生故事
本生故事講的是釋迦牟尼的前生故事。
舍身飼虎
久遠以前,有一個國王名叫大車,他有三個兒子。長子叫摩訶波羅,次子叫摩訶捉婆,三子叫摩訶薩槃。
有一天三兄弟去森林,看見一隻老虎產下了七隻小虎,十分饑渴。摩訶薩槃心想,如果沒有食物,這可憐的小虎就會死掉,我舍掉一條性命,就能拯救七條性命,這是值得的。於是摩訶薩槃來到虎窩前,這時他用竹竿刺破頸部,血流出來,一直流到虎窩。餓虎舔著他的血,吃完他的肉,這時大地為之震動,天花亂墜。
水陸庵彩塑用伸手喂虎表現了這一故事。
割肉貿鴿
很久以前,有一個大國王名叫屍毗,屍毗王一心向佛,精進不懈。
一天,他看見一隻鷹追著一隻鴿子,窮追不舍。鴿子走投無路,落在了屍毗王的手臂上,請屍毗王救它;接著那隻鷹也落到了他肩上,這隻鷹看起來很凶惡,但也餓得快不行了。
如果鴿子被鷹吃掉,一條生命就沒有了,如果鷹不吃鴿子就要餓死,也是一條生命,屍毗王對鷹說:
“你不要傷害這隻鴿子,我用別的肉代替。”鷹答應了,但要求必須是等量的新鮮肉。
於是屍毗王命人找來一個秤,一邊放鴿子,一邊開始割自己身上的肉。肉越割越多,但始終不能使秤平衡,最後屍吡王把全部身體傾了進去,此時,大地為之震動,天花亂墜,鷹和鴿子都現出原形:鷹乃帝釋天變化,鴿子乃毗首羯摩天所變。
屍毗王就是佛陀的另一個前生。
阿私陀仙人
太子誕生後,舉國歡慶,為他起名叫悉達多,意思是吉祥,國王希望能請到阿私陀仙人為太子相麵,不料心中剛有此念,阿私陀仙人就自己找上門來。
國王趕緊請阿私陀仙人上座,禮拜再三。阿私陀仙人看到太子,心中非常激動,說太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世間少有,並且斷言太子必修道成為轉法輪聖王。最後阿私陀不由自主地唏噓起來,國王以為有什麼不好,結果卻是阿私陀為自己趕不上沐浴法雨而深深遺憾。
十七年後,阿私陀的預言應驗了。
出家修道
太子在宮中的生活很優越,但是他並不快樂,他常常為眾生的生、老、病、死及社會和自然界的不公所憂慮、困擾,終日鬱鬱寡歡。
太子決心尋求解脫辦法,決定出家修道,他的父王百般阻撓都沒有成功。在一個夜晚,太子騎著名叫犍陟的白馬,和仆人車匿一起,在諸天神的幫助下,悄無聲息地離開城邦,來到一個很遠的地方。
悟道成佛
悉達多太子來到苦行林,看到了不少苦修者,他們都是單為自己修來世幸福的,也拜訪過不少高人,但都解決不了他心中的疑問。於是他獨自找了一個地方,開始苦思冥想,每天隻進食一次,一點食物,結果不但沒有悟道,身體卻一天天瘦了下來。
後來他認識到一味苦行的路子是行不通的,應該行“中道”,於是他接受了牧羊女的供養,身體很快恢複起來。他在菩提樹下澄心靜慮,終於總結出“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的理論體係,人類曆史上一個偉大的思想誕生了。
當悉達多太子從菩提樹下的吉祥草上站起來,他已經成為佛陀,佛陀的意思就是覺悟者。
鹿野苑說法
太子悟道成佛之後,希望讓更多的人掌握他的真理,他想到了忄喬陳如等五人。這五個人原是淨飯王派來侍候並監督太子的,後來被太子的苦修精神感動而追隨太子修行,當他們看到太子放棄苦修,認為佛陀是一個“退轉者”,發誓不再理睬太子。佛陀來到他們修行的地方,為他們解說苦、集、滅、道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他們大受感動而頂禮佛足,成為第一批出家的僧人。至此,佛、法、僧三寶俱全。
佛陀來到鹿野苑,首先把這些理論宣講給五位最早的追隨者,這是佛陀的第一次說法,這次說法的內容後來被收入《華嚴經》,因而《華嚴經》也成為佛教最基本的經典。
拈花微笑
佛陀在耆門者崛山鷲峰頂的一次法會上,在法座上長時間不作聲,然後從麵前拈起一支大焚天王供養的優曇缽羅花讓大家看,接著又向眾人眨了眨眼睛。
佛陀是什麼意思呢?雖然大家知道佛陀必有所指,但數萬名弟子的臉上都是一片茫然的表情,隻有大迦葉的臉上掛著會心的微笑。
佛陀當下讚道:
“善哉!大迦葉!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密付於你,你當護持,傳付將來。”
佛陀當眾將代表傳法依據的金闌袈裟贈給了大迦葉,從此,大迦葉成為佛陀的衣缽傳人。
庵婆羅麗
毗舍離城的巨富美女庵婆羅麗也要來拜會佛陀,佛陀對弟子們說:
“這個庵婆羅麗是毗舍離城有名的美女,你們要守持正心,勿使放逸。”
庵婆羅麗出身妓女,靠美貌贏得了大量財富,然後又用來經商做生意,成了毗舍離城最富有的人之一。
庵婆羅麗來了,佛陀對她說:
“隻有在佛法中,女人和男人才是平等的。女人想要和男子享受平等,隻有信仰佛法,努力修行。”
庵婆羅麗當下發起皈依之心,她誠懇地請求佛陀第二天去她家用齋,佛陀答應了。
這時候,五百個離車人穿著節日盛裝,坐著彩車,趕來向佛陀問候,也要請佛陀到他們那裏去接受供養,離車人請求佛陀改變主意,佛陀說:
“佛法裏沒有男女之分,貴賤之別,不管什麼樣的女人,隻要嚴持禁戒,靜坐參禪,也可明心見性,證道成佛。”
庵婆羅麗的供養極為豐盛,她請求佛陀接受位於城北的一座莊園,用作僧侶們的講修之所,這是毗舍離城最大最美的園林別墅,從此成了佛教的另一個勝地——庵婆羅園。
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
後殿的主題,是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的故事。
忉利天為欲界六天之一,在四王天之上,居須彌山之頂。此天以帝釋天居中,叫“善見城”,東南西北各有八城,故又稱三十三天;忉利天之上依次為夜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佛母按照佛法跪於佛陀麵前,佛陀抱拳向母親致敬;佛的手印是有特定意義的,這個手印很是特別。
佛在忉利天說法的主要內容是講地藏菩薩的事跡。聽法的信眾非常之多,環牆三麵甚或四麵都可以看作是聽眾;壁塑上下四層排列,刻畫了諸天人等的各種神態,值得一個個去仔細欣賞。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就是那位“不度盡地獄罪苦眾生決不成佛”的菩薩,因他在“師子奮迅具足如來佛”麵前發此大願,至今仍為菩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