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西五台舊事(2 / 2)

第二天,我們望見對麵人家的房屋頂上矗立起一根寫著字的木條,還有掛著紙條的柳木棍。做完了法事,對麵院子裏安靜了好幾個月。第二年桃花開放時,男主人又重新犯了毛病,讀書聲、唱戲聲陣陣傳來,老人們說:“讀的是《西廂記》,唱得是《十可憐》。”

看過這次法事活動,我認識了不少西五台的尼姑,最有名的,當屬那法事隊伍領頭的、長得最醜的小尼姑——黃勤。也不知“黃勤”是法號還是俗名,反正大家都黃勤、黃勤的叫她,很是有些名氣,方圓幾十裏沒人不知道她。據說,黃勤是她師傅民國三十二年夏天,在西五台旁邊的小道上撿到的棄兒,當時不滿周歲。出家人心底慈悲,不忍傷生,就把她養在寺內。可憐黃勤天生矮小,長到十來歲,個子才剛剛一米出頭,可能是出身貧苦吧,寺裏的累活髒活總是黃勤來幹。有時師傅外出購物,她總是跟在身後,手上提著,肩上扛著,大包小包,幾乎淹沒了她,但兩條短腿卻跑得飛快。從來沒見她累倒過,從來沒見她歇息過。

黃勤雖然長得麻煩些,但周圍的人緣卻極好。在那些年月裏,人們生活都很困難,吃喝問題稍顯緊張,但隻要見黃勤從門前過,幾乎人人都想當一次“施主”。

黃勤的師傅卻沒有黃勤的名氣大,許多人都不知道師傅的法號如何稱呼,都叫她為“黃勤她師傅”。師傅平時很嚴肅,不苟言談,但一口的“京片子”卻十分動人;師傅長得修長體麵,常穿著一身藍灰色僧衣,領口上鑲著古銅色的邊,幹淨整齊。

西五台每台都是一個獨立的廟宇,如第一台為大佛殿,第二台為睡佛殿,第三台為大士殿。第三台為五台中最高一台,黃勤和他師傅就住在上麵。師傅最反對黃勤外出給俗家人幫忙幹活,師傅說:外邊的人壞得很,恐怕黃勤會吃虧。師徒倆住的佛台很高,最高處四周都有木欄杆圍著,師傅常常一個人倚著欄杆向南眺望。

西五台的南北兩邊都有一條小道。小道一邊是寺院的高牆,一邊是別人家院落的高牆,顯得這小道又逼仄,又陰暗,又潮濕。但人們為了找捷徑還得經常從這裏走來走去,要是看見師傅在台上站立的時候,小孩子們說什麼也不敢從小道上走過。

寺北邊的小道尤其很髒亂。道邊有條排雨的小水溝,常有人倒進垃圾雜物;小道邊還經常發現有被拋棄的嬰兒。可能是因為寺裏全住的是尼姑的緣故吧,扔到這裏,活著好讓寺裏收養;死了的話,好給尼姑們栽髒。所以,總有關於尼姑們的風言風語。

師傅一個人在佛台上眺望的時候,總是在中午一點到兩點之間。小孩子們去上學,雖然害怕黃勤她師傅,卻放著大道不走,偏愛找這小道一邊走一邊玩。膽大的用身體護著膽小的,沿著牆根一步一步的走過去,以示勇敢。

六十年代末“破四舊、立四新”,西五台被徹底砸爛了。前台的石佛像被抬了出來,幹將們摔不碎,隻好請來隔壁鈑金的工人用十八磅大榔頭,著實費了大勁兒才給敲碎。第二台是臥佛,泥塑的,砸爛自然不費什麼勁兒。據說這尊佛像是明代秦藩王請了名匠人塑造的、形象極好,全身塗沫了金粉,是件極美的工藝品,小時候常見人在此求拜。如果你是頭痛,隻要用黃表紙擦一下佛的頭,再擦擦你的頭,疼痛馬上就消失;你那裏不好受就擦佛那兒,一定會好。據《長安縣誌》上記載,就因為這尊臥佛靈驗,西五台才出名、才紅火的。

第四台較小,不經砸就完畢了。第五台當年日本人扔炸彈,早就成了廢土堆,小孩兒們在上邊跑來跑去,弄得土堆光溜溜的,高低不平,附近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鴨娃兒山”。

第三台最高大,就是黃勤和她師傅住的地方。幹將們說佛台下藏有武器,於是就挖呀,終於,什麼也沒挖出來,倒是挖出個地道口。幹將們極其興奮,馬上派人進去,從地道裏一筐一筐的往外運東西,上來一看,全是用泥土揉成的小泥蛋蛋兒,有核桃大小,泥蛋兒足足有十幾筐。這下把人難住了,這是什麼東西呢?有人說,師傅在佛台上眺望時,如果發現有人翻牆進寺,就用彈弓發射這泥蛋蛋兒打人;又有人說,師傅給寺裏看穀子地,如果麻雀來吃穀子,就用泥蛋蛋兒打麻雀。但寺裏並沒有地,也沒種穀子,這些泥蛋蛋兒到底有何用處,至今也沒弄明白……

西五台經曆了近千年的曆史,建了毀、毀了建。近年聽說西五台又來了一位能幹的尼姑做住持,募得了不少資金。前三殿基本上修複如初,往日輝煌初顯倪端,但願千百年後,西五台依然存在,依然有許多故事可以說,可以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