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密宗祖庭——大興善寺(1 / 3)

楊作舟王亞榮

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南門外長安中路東側,其前身為初建於西晉泰始年間(265—274)的遵善寺,北周明帝時(557)大加擴建改稱陟岵寺。位置係在漢長安城內,一說武宗死後,宣帝嗣位,恢複佛教,大成元年(579)立陟岵寺,令僧人入寺行道。靜帝繼位,左丞相楊堅輔政,令全國恢複佛、道二教,先在陟岵寺度僧220人,說明陟岵寺是當時影響極大的寺院。史載:“隋文帝承周武之後,大崇釋氏,以收人聖望,移都,先(遷)置此寺(即遷陟岵寺於此),以其本封名焉。”(文帝在北周時封大興郡公)由於所建新都曰“大興城”,寺內即建大興佛殿,寺占當時靖善坊一坊之地。開皇二年(582)以大興與靖善之義取名大興善寺。“金碧輝煌,壯甲海內,佛殿風格,猶如太廟,當年碧瓦飛甍,殿宇巍峨,法侶摩肩,朝貴延首,舉唱宗乘,名聞諸方。”規模壯闊,建築宏偉,為京城內首屈一指的大寺。

大興善寺的地理方位,據史載:“初,宇文愷置都,以朱雀門街南北盡郭,有六條高坡,象乾卦,故於九二置宮闕,以當帝之居;九三立百司,以應君子之數;九五貴位,不欲常人居之。故(東)置玄都觀,(西)立興善寺以鎮之。”(據《唐會要》說,玄都觀本名通達觀,周大象三年於故城置,隋開皇二年移到崇業坊,說明興善寺是同由故城把陟岵寺遷來而建稱)佛殿即在五條崗上九五之位,興善寺山門背麵門額有“五崗唐鎮”四字即此意。

大興善寺範圍廣大,所謂占靖善坊一坊之地,現據專家考察約當現在的261082平方米。而且,該寺在隋代和初、中唐時期作為“國寺”是極為興盛的,並屢有增修。如總章二年(669),大興善寺遭火災,殿宇毀壞不少,高宗敕令重新建之,又擴前後20畝之地。憲宗元和四年(809),寺內又仿印度形製增建轉輪藏經殿,以藏置經卷。文宗大和二年(828),敕將大內的天王殿移大興善寺改建為觀音大士閣。

據說,大興善寺原主要建築有:大興佛殿、轉輪藏經殿、天王殿、觀音大士閣、曼殊堂、旃檀像堂、傳法堂、行香院等。各殿供有珍貴的玉佛、玉菩薩及旃檀佛像,為於田國所貢。佛殿內外牆壁上有吳道子、尹林、劉焉、梁洽等的繪畫,更是十分精彩。該寺在興盛時期的景色也非常宜人。地處高崗之上,殿堂雄偉,徑曲廊回,遍植青桐蒼鬆,奇花異卉,處處蔥綠。尤其七八月間,夏荷滾露、柳枝嫵媚,漫步於池水之旁,徜徉於樹陰之下,無論善男信女,或是遊人墨客,無不樂於光顧。

大興善寺,曆史悠久,高僧輩出,隋開皇三年(583),印度僧人那連提耶舍、舍那崛多、達摩笈多先後來華,文帝為設譯經館,請住於內,譯經傳教,世稱“開皇三大士”;中國僧人彥琮曾奉詔入寺參與譯事。唐玄宗開元四年(716)複於該寺設立譯場,有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先後來長安,進入譯場翻譯密部要典,傳法灌頂,盛弘密教,世稱“開元三大士”(不空另有傳略)。中國沙門一行曾協助善無畏翻譯《大日經》,並撰有《大日經疏》20卷。不空所譯密典110部,集密部之大全。這是中國密教正式傳授之始,從而形成了中國佛教一大支派——密宗,亦稱真言宗。從此,大興善寺就成為密教的發祥地——祖庭。大雄寶殿原懸有開宗明義的“密藏宗風”巨匾(今佚),是長安四大譯場之一,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基地,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1956年被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列入西安八大開放寺院之一。

大興善寺的衰敗,始於武宗滅佛,殿宇受到極大的摧殘。宣宗即位,恢複佛教,該寺得以重建。唐懿宗也是一位“尊崇佛教,致敬玄門”的皇帝,對大興善寺也有修葺,但已非昔比。僖宗時的進士鄭穀有《遊興善寺》詩,“寺在帝城陰,清幽勝二林。鮮侵隨畫暗,茶助越甌深。巢鶴和鍾唳,詩僧倚錫吟。煙沙後池水,前跡遝難尋”,描寫了當時寺院的情景。唐末戰亂中,長安城幾度遭兵火,該寺徹底毀壞,無法修複。寺內現存清乾隆五十年《敕建大興善寺祖庭重□□□碑記》,字跡模糊,辨認不清,但仔細揣摸,仍可看出部分參考文字,碑中大意記道:唐元和年間之後,大興善寺已成為禪宗寺院。“後值五代,法運中輟,宋元寥寂,唐無聞者,世更滄桑,兵沒碑燹,記載無考。”至明代天順間(1457—1464),才有位德滿禪僧“鼎新梵刹”。由於數百年無聞於世,德滿的修葺被稱為“開山”。據《名藍記》所載,明代修複後,神宗萬曆間(1573—1620)敕賜藏經一部。祟禎十六年(1640)“運際兵凶,蒲牢響斷”。蒲牢即鍾的異名,說崇禎年間,遇著兵亂,寺遭破壞,斷了鍾的響聲(見原來記碑)。

據寺內現存的康熙二年碑刻記載,清順治五年(1648),寺僧麩齋“構東西方丈,增擴正殿,舊址豎大殿五楹”,以及廊廡禪堂等,重新修築圍牆四百餘丈,高一丈九尺。康熙二十三年(1684)住持憨休和尚重修大殿、山門。康熙三十一年(1692)川陝總督筆帖式、平安納率文武官員、緇素人等,施資大修。碑載:“廣募資金,鳩工庀材,先修前殿五楹,鍾鼓二樓,複修大殿七楹,十王祖堂各五楹,新創彌勒殿七楹,方丈侍寮一十七楹。閱十餘歲,工始告成”(康熙四十五年立有碑記)。從以上記載看,可知清代大興善寺的建築布局和概況。乾隆五十年(1785)陝西巡撫畢沅重修轉輪藏經殿。道光、鹹豐年間,亦有修葺。同治元年(1862)寺遭兵火,殿宇、廊廡大部被毀。有住持悟蓮等募資重修,始稍複舊觀。光緒二十七年(1890),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後挾光緒皇帝避難到西安,曾幸大興善寺禮佛。光緒皇帝親書“覺悟群生”四字牌匾一麵,懸於法堂中門至今猶存。對寺院是否也有修葺,尚無記載。

民國十三年,康有為因公來陝,去大興善寺觀瞻,看到寺院一片冷落景象,撫今追昔,不勝感慨之至,留詩一首,“晉隋舊刹暢宗風,翻譯經文殿閣雄。惆悵千房今已毀,斜陽讀偈證真空”(有石刻存寺)。民國十九年至二十四年,朱子橋居士蒞陝賑災,往大興善寺去瞻禮佛陀,深感寺宇之荒殘,遂發心施資重修,大部殿堂莊嚴一新。該寺當時無正式住持,函電邀請持鬆法師就任住持,適漢口大水,交通阻隔,終未果行。民國二十六年有心道法師來寺住持,曾增修天王殿和山門樓,並創辦《西北佛教周報》。二十八年至三十年傳授三壇大戒兩次。寺院住僧達十餘人,有了佛事活動。心道法師離寺返南方後,定悟法師接任住持,民國三十四年至三十七年,寺內創辦“巴利文三藏學院”,畢業學僧一期16人。

大興善寺在解放前麵積尚有120畝,磚砌圍牆一周,內分東中西三院。另有塔院二處,東塔院有塔21座,西塔院有塔31座。

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保障公民信仰自由的權利,保護祖國豐富的文化遺產,大興善寺獲得了新生。從1955年冬季開始,西安市人民政府撥款13萬元對全寺的殿堂、房舍、圍牆等進行了大規模的翻修。特別重要的是,1956年,周恩來總理出國訪問歸來,向有關部門詢問西安大興善寺的情況,作了重要的指示,希望能盡快整修,恢複僧人的宗教生活,並對外開放。在總理的親自關懷下,大興善寺很快修整一新,添置了佛象法器,文物管理部門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樹文物保護碑標誌於寺內。

1956年,大興善寺與臥龍寺、慈恩寺、廣惠寺、木塔寺、開元寺等西安附近的幾座寺院的僧人合並,進行統一管理,共有僧人五十餘名。依照農禪並重、以寺養寺的精神,這些僧人辦了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有四十畝土地。僧人一麵誦經修持,一麵耕種這四十畝土地,種有糧食作物和蔬菜,每年收獲小麥三萬餘斤,蔬菜更多,自給有餘。僧人們生活有保障,信仰受保護,皆心情舒暢。當時朗照法師為大興善寺與臥龍寺兩寺的方丈。

1958年,陝西,甘肅、青海三省的佛教信眾共推代表在西安開會。會後陝西省成立了佛教協會籌備委員會,朗照法師、妙藏法師和關符清喇嘛為負責人。1962年陝西省佛教協會正式成立,會長為朗照法師,副會長為慈雲法師和關符清喇嘛,秘書長為許力工,會址設在臥龍寺。

1965年,除觀音殿、法堂之間的院落外,大興善寺的其餘部分辟為公園,名為“新風公園”,由園林部門管理。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浩劫中,佛教被禁止,寺院亦遭破壞,房舍被占用,僧人或還俗,或散走他鄉,佛象、法器,經典被毀壞,少部分被文物管理部門保護下來。動亂結束時,全寺僅餘慧雨、寬宗,永明,傳燈等四名僧人。

粉碎了“四人幫”後,黨的宗教政策逐步落實,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和地方政府的關懷下,1980年陝西省佛教協會部分工作恢複,推選許力工居士為代會長,會址設在大興善寺。1983年,陝西省佛教協會完全恢複,會址仍在大興善寺,許力工居士為會長,常明、慧雨、古訓、澄觀等法師為副會長,有常務理事約二十人。大興善寺也正式由園林部門交還給了本寺僧人管理,“新風公園”易名為“大興善寺公園”。1984年5月,在大興善寺內又成立了西安市佛教協會,會址仍設在寺內。

大興善寺時有常住僧人二十餘名。慧雨法師為方丈,源慧法師為維那,印善法師為知客,是遠近聞名的一座禪寺。僧眾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按時誦經禮佛,舉行各種佛事法會。男女居土也常來此寺開展活動。中外遊人聞名而來者更是不絕於途。

據該寺的《接待簿》所載,僅正式接待的外國友人、港澳同胞,從1980年到1986年的6年時間裏,共計198次,3742人。這些人來自世界各地,有日本、香港,澳門、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英國、法國、南斯拉夫等國家和地區。來訪的人中有政府官員,學者、攝影家、藝術家,學生等等,當然還有大量的佛教信徒、外國的高僧大德。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觀光旅遊者遊覽,瞻仰遺跡。

外國友人和港澳同胞來到大興善寺,或燒香禮佛,或參觀訪問,或交流學術,或踟躕留連、緬懷先賢之遺風,總之,表達了友好的情誼,增進了中國人民和外國人民相互間的了解。同時,他們對中國落實宗教政策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興善寺的僧人也以友好使者的身份應邀訪問了日本等國。

1985年5月,本寺方丈慧雨法師隨陝西省佛教代表團訪問了日本國,受到了熱烈歡迎。1985年10月,日本國奈良市的安倍山文殊院為了紀念唐代著名的遣唐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在院內新建了一座紀念堂,特邀西安佛教界派代表參加紀念堂的落成法會。大興善寺的維那源慧法師榮膺此任,與其他代表同飛日本,參加了阿倍仲麻呂紀念堂的落成法會後,應日本佛教界的邀請,訪問了奈良、大阪,京都的法隆寺,東大寺,清水寺等古刹,還參觀訪問了僧寮堂塔等建築式樣和完全為現代化式樣的冥應寺。

由此可見,大興善寺現在不僅僅是一所名刹古寺,聯係到它的曆史麵貌,也可以說是繼承了友好交往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的中外友好交往中,大興善寺會不斷做出新的貢獻。

“三壇傳戒法會”

1984年冬季,陝西省佛教協會舉行常務理事會,提出於大興善寺籌辦傳戒法會。原定次年春季舉辦,因傳戒法師人選未最後落實,遂移至秋季。

1985年(佛曆二五二九年)10月15日,傳戒法會如期在大興善寺舉行,莊嚴隆重,井然有序。至10月30日圓滿結束,受戒人次達1600餘人。

這次法會名為“三壇傳戒”,即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

據受戒後所頒發的《戒牒》說:“佛陀住世,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防非止惡,戒為根本,轉凡成聖,戒乃舟航。”相傳釋迦牟尼在世時,為鞏固僧團,製定了各種戒律。釋迦牟尼去世的當年,由迦葉等五百弟子在王舍城共同憶誦核對,確定佛陀的經典。這就是第一次大結集。在結集上,由優婆誦出律藏典籍。輾轉傳承,傳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