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戰後五、六十年代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愈加把異化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一方麵,他們對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理論進行解釋,強調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並沒有局限在生產勞動過程中,而是表明了異化的“多麵性和無所不在性”,異化表現在生產過程、生產關係和意識形態之上,還表現在人和自然以及人和自身的關係之上;另一方麵,他們把發達工業社會的“消費主義世界”作為全麵異化的原因,強調現代世界的異化現實比之馬克思當時所認識的要複雜得多,異化已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個窒息人的網絡,對異化問題的探究必須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對異化現實的廢除也必須從日常生活的改造入手。這就是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的由來。列斐伏爾力求把馬克思主義改造成一種以現代人的異化為出發點的“日常生活批判”,力求把馬克思主義變成一種哲學社會學或文化批3。在他看來,“日常生活批判”就是向人們揭示:控製消費的官僚機器已經廣泛地浸透到每個人的經驗深處,消除異化的設想必須從自我改造出發,使人們克服社會製度網絡的影響,去掉國家機器的物化和神秘化的外罩,認識國家機器作為人類行為方式的真正起源,以此削弱現代官僚社會的晉遍性和合理性。在他看來,隻有在工作、閑暇、娛樂和消費等日常生活領域中,大眾才能直接體驗到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的壓抑,才能感受到異化的無孔不入,也才能喚起變革社會的意識。麵對日常生活的虛假性、壓抑性和非人牲,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解放的學說必須以“日常生活批判”為前提,必須訴諸日常意識的變化和自我意識的形成。
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著重的是戮穿日常生活的虛假性,撩開異化現實的麵紗。在日常生活中,虛假的意識形態直接把經濟現實、政治上層建築以及革命的種種可能性掩蓋起來並用大眾傳播工具去掃除大眾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力。隨著電視、報紙和廣播的擴散,具有大眾性和性刺激的圖象包圍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不斷地去安撫和左右電視機麵前的消費者。同法蘭克福學派的意識形態批判一樣,列斐伏爾也是在否定的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這一概念的。他認為,意識形態就是 “-種不認識自己的前提、基礎和意義的理論,它同行動沒有合理的聯係,也就是說,它不能產生所預計的或所希望的結果,或者根本不能產生任何結果。或者說,意識形態是這樣一種理論,即它通過運用抽象概念,不完全的或被歪曲的想象或者偶像等手段,使部分利益——一個階級的利益—一普遍化。”
(135)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充斥著虛假的意識或物化的意識,到處是圖象對象征的壓倒優勢以及大眾傳播媒介對語言符號的壓倒優勢。“意識粗暴地統治著實際內容。沒有內容的精神力量抽象地發揮著作用。”
(136)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關係就是孤立的消費者和孤立的消費對象之間的相互聯係。在這一過程中,消費對象成了能動的、有意義的東西,而消費者則成了消極的自動反應裝置。結構主義提出的“無主體過程”就是這一現實異化的理論反映。列斐伏爾從推崇人的主體性出發,偏激地把結構主義作為異化的最新形式在意識形態上的合法化。從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中,我們可以看到日常生活的虛假性及其意識形態是與“控製消費,的社會性壓抑結合起來的。家長製的權威和商品關係統治著社會的日常生活,它們與現代政治經濟的組織製度相互補充,現代的“控製消費的官僚社會”把暴力留為備用,而隻是在危急時使用,它更多地依賴於日常生活中所固有的自我壓抑。為了避免矛盾和衝突,這種超壓抑的社會采用一種掩蓋衝突的語言係統和意識形態,也就是一種自由民主製度。這一製度使人們感覺和體驗不到無處不在的壓抑,並極力把社會的控製原則作為自由的必要條件。根本否認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製度,這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一般立場。在他靠:看來,這種自由民主製度非但沒有給人類帶來自由和幸福,反而比之過去更加劇了對人性的全麵壓抑,其社會的控製形式在技術組織的進步下更加完善了。列斐伏爾也不例外,他把日常生活的恐懼、壓抑、新的匱乏和異化的網絡都歸咎於現代的各種製度。技術的進步導致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共同消失,促成了官僚製度的合理性和個人的孤立化。日常生活被組織進“控製消費”的社會結構中,個人盡管身處在社會化的日常經驗中,但他不知道自己是一種社會存在物。“異化就這樣擴展到全部生活,任何個人都無法擺脫這種異化。當他力圖擺脫這種異化的時候,他就自我孤立起來,這正是異化的尖銳形式。人的本質源自全體社會進程。個人隻有在同集體的牢固和明確的關係中才能獲得這種性質。個人不應當與集體分離,也不應混同集體,但是在我們的社會裏,關係被顛倒了,個人可以認為在孤立中也能夠認識自己。這樣個體就更徹底地‘喪失’和脫離了自己的基礎,脫離自己的社會根基。他把自己看作理論抽象(心靈、內在生活、理想),或一種生物存在(軀體、性欲)。(
(137)在列斐伏爾看來,現代物質文化及其精神文化強加給人的異化存在,充分表現在“消費主義的世界”裏,表現在日常生活的一切領域。其標誌就是人為了物而存在,為了官繚社會的強大而存在,人被變成一種工具或籌碼。“當人類成為工具時,當人類的活動隻有實用主義的目的時(即使這種目的被冠冕堂皇的思想意識掩蓋著),就產生了一種非人性的現象。人類認為自己是一種超驗力量一命運、神仙的工具。”
(138)因為現實的全麵異化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被產生和被發現的,列斐伏爾就把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的視角拉到日常經驗中。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哲學中,人類的一切活動和存在都被歸結為文化現象。列斐伏爾不過是換了一下名詞,把人類的一切文化活動(物質的和精神的)包容在日常生活領域內。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方法相反,列斐伏爾不把社會經濟過程作為考察人及其社會的基本“平麵”,而是把日常生活當作揭示異化和消除異化的絕對平麵。列斐伏爾認為,突出日常生活的平麵是因為技術進步擴展到整個的統治製度和生產製度,造成了資本主義的一體化能力,造成了能夠調和一切對立力量的生活方式。我們從以上簡單的論述中可以看到,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觸及了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一些新現象,也提出了變革現實社會的一些有意義的設想和方案。但是,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其他理論家一樣,列斐伏爾從一種浪漫主義的情緒出發,把現代資本主義的“總體異化”歸咎於技術的進步和“控製消費”,把社會的一切矛盾和動力都溶合到日常生活領域,以至給人一個印象:似乎資本主義的異化現象就根源於一個“消費主義的世界”,正是為了物質而生存的追求導致了現代人類的悲劇。所以,他的“日常生活批判”要給現代人指出一種真正的人的生活,指出一種“總體的人”的可能性,使沉 醉於界中的現代人醒悟過來,從而自覺地改造日常生活的不合理性,達到變革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目標。3.馬爾庫塞的“單麵人”和“大眾文化”批判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哲學始終關注著現代人的境遇及其解決,並且把否定現實的批判思維或“階級意識”作為廢除異化韻根本前提。所以,它既為創造性的否定思維能力被壓製和忘卻感到痛心、憤慨和悲歎。又為重新喚起和恢複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懈地努力。這也就是馬爾庫塞的《單麵人》一書的主題。
(139)如果說過去的時代還從未能夠完全窒息人的否定思維,並調和各種對立力量的話,那麼今天的“富裕社會”則建立了一定的權力形式和生活形式,足以挫敗那些爭取把人類從奴役中解放出來的抗議之聲和行動。現代社會對個人的控製程度遠遠超過以往的時代,而且這種控製的有效性並不依賴於恐怖和暴力,而是依賴於意識形態的控製,即把“技術理性,)和消費至上原則結合起來的“大眾文化”或“文化工業”。按照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的傳統,馬爾庫塞也在最廣義的文化概念中,把人類的一切活動作為文化的活動,把發達工業社會看作是“文化工業”社會。同法蘭克福學派的其他成員一樣,馬爾庫塞也帶著一種貴族的氣味,把“大眾文化”斥之為與現存秩序同流合汙的“操縱意識”,把“高級文化”奉之為與現存秩序勢不兩立的解放意識。“大眾文化”是與技術的進步分不開的,它寄生於大眾傳播技術、家庭和閑暇。“大眾文化依賴於大眾的生產和再生產,從而依賴於差別的均勻化。”
(140)它不知不覺地把藝術、政治、宗教和哲學與商業溶合起來,使這些文化領域都染上了共同的特性,即商品的形式。在發達工業社會中,“大眾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控製的手段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並且是消費社會的結構和活動中的基本內容,概言之,“大眾文化”就是意識形態與社會物質基礎的融合,就是資本主義商品製度的組成部分。與之相反,“高級文化永遠與社會現實相矛盾,而隻有少數人享有它的賜福並代表它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