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元首用一席高深莫測的談話,交辦給了肖焰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這個任務也是他從軍以來接受的最糊塗的任務。元首的談話前前後後有故意東拉西扯之嫌,且任務交待前後矛盾,重點分散,難以捉摸。這可難壞了這個素來隻知策馬沙場、殺敵斬將的鐵血將軍,因為琢磨人和人說的話不是他的強項。
表麵上看,護寶行動是重點,而這個任務的重點又是讓敵人搶不到五彩玉印。可是五彩玉印是個什麼東西,長什麼樣子,藏在什麼地方,他一無所知。元首隻是給他劃了個大大的範圍——西安。他記憶力很好,將元首的話一字不漏地記住了,回到艦隊翻來覆去地琢磨,硬是沒琢磨出個所以然來。他隻得按照元首的吩咐,帶領第五縱隊進駐西安,並帶上了淩月極其父母一同前往。到了西安,他又將對路西法帝國艦隊的防禦任務交給了徐煜,將西安市地麵上的偵測反擊工作交給了何楓。安頓好了淩風夫婦後,他又開始痛苦地琢磨元首的話。
他在辦公室枯坐了半天,才吩咐副官去古籍市場給他買本書,書名叫做《閱微草堂筆記》。副官一臉的懵逼,一邊往外走,一邊嘟嘟囔囔地不知嘀咕著什麼。古籍買回來了,他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不翻不知道,一翻頭都大——這本古籍不但是按照古代書籍的排版方式,而且行文造句還是古代白話文,更要命的是文字還保留著繁體字!他耐著性子讀了幾頁就再也受不了了,氣呼呼地將書本扔在了桌子上。
“或許元首的意思不是在這本書的內容上,而在與這本書有關的信息上。”他安慰自己,“這本書寫了諸多妖魔鬼怪,難道元首讓我當孫悟空,去降魔伏妖?”
他忍不住自己都笑出聲來了——這不太離譜了嗎?他又想:“元首專門提到了作者紀曉嵐,難道與紀曉嵐有關?”他急忙將紀曉嵐的信息搜索出來,仔仔細細地閱讀了半天,還是茫然無緒。
“說到紀曉嵐,元首馬上又提到了李調元。”他呆了片刻,急忙又查李調元。資料顯示,李調元是清代戲曲理論家。他記憶力過人,凡經眼經書大多過目不忘,7歲即能屬對吟詩,被譽為“神童”。他才思敏捷,學識高遠,又被世人稱作“蜀中才子”。李調元善對聯,留下了不少逸聞趣事在民間流傳。從資料介紹來看,李調元在民間頗受愛戴,在官方和文人圈子裏似乎很受詬病。看到這裏,肖焰忽然對這個李調元有了興趣。便搜索記述李調元逸聞趣事的各種著作,其中聶雲嵐所著的《李調元佳話》應該是不錯的一本書。
當副官再次跑了趟古籍書店,將《李調元佳話》呈給他後,他便一頭紮進書籍裏,看得津津有味,不忍釋卷。一口氣看完這本書,從諸多的逸聞趣事中回過味來,才想起自己根本還沒有找到突破口。元首說,紀曉嵐和李調元常對詩和對聯,李調元還經常對出一些粗鄙不堪的對聯來。在沒有讀這本書的時候,他還真以為李調元是一個粗鄙不堪的人。其實李調元善對,絕大多數對聯都高雅絕妙,令人拍手稱奇。
對聯俗稱“對子”,由上聯和下聯所組成。對聯要求比較高,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內容上要求相關(即照應、貫通、呼應),詞性上要求相當(即實對實,虛對虛,甚至是詞類和義類也要對應),結構上要求相稱(即語法結構盡可能相同),節奏上要求相應(即停頓的地方必須一致),平仄上要求相諧(即遵循律詩的平仄規律),所以才有千古絕對,幾百年上千年都對不出下聯的對聯。
李調元對的對聯裏,很多都精妙絕倫。如紀曉嵐曾充軍伊犁,在城外南亭觸動鄉情,獨坐入睡,竟夢回故鄉,醒來悲從心生,偶得半聯:“夢送客魂歸故裏”,後時過境遷,多年來無法續出下聯。後書信托請遠在伊犁的李調元續聯,李調元專門趕到南亭,恰已黃昏,新月在天,便續出了下聯:“日移花影上欄杆”。紀曉嵐大喜,兩人惺惺相惜,成為至交,傳為佳話。而李調元的對聯佳話卻多以諷刺昏官汙吏聯係在一起。傳說李調元到嘉州遊曆,欲往大佛寺一遊,不了一道台路經此地,嫌城內嘈雜,便駐馬大佛寺。衙門便貼出告示,不準任何人入寺進香或閑遊。李調元大怒,一個道台,官位不過四品,怎能如此作威作福?便顧不得許多,直奔大佛寺而去。而恰好此時道台命各位地方官進寺拜見,他便夾雜其中進了去。眾官員對道台極盡阿諛奉承之詞,肉麻之極。其間有一官員躬請道台為大佛寺留下墨寶,以光沙門。道台毫不推辭,揮筆成聯:“高瞻遠矚;寬宏大量。”眾人連連稱讚。主持卻犯難了:“好,的確是好!可惜字少聯短,不夠楹柱懸掛,請大人再續字句如何?”這下可難倒了道台,原來這八個字是他早就打好腹稿的,再叫他續如何能得?正尷尬不已時,李調元站出來說:“如不見怪,我來代道台續如何?”便大聲念道:“高瞻遠矚,見世上多少黎民疾苦?寬宏大量,裝肚內幾副菩薩心腸?”道台聽出了續句中的奚落譏諷之意,又羞又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