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吐蕃王朝的會議決策製度(1 / 1)

論吐蕃王朝的會議決策製度

論點摘編

何峰在《中國藏學》2013年第4期上發表文章,吐蕃王朝時期的社會形態表現為封建農奴製性質,讚普雖擁有絕對權威,但朝中重大事項往往以會議形式決策。文章根據藏文史料,將其會議決策製度歸納為禦前會議、尚論會議、臣民會議、辯論會議、區域性會議等5種形式,並就各種會議的規模、權威、議題、召集人員等內容作了比較深入的探討。縱觀吐蕃的各種會議製度,尚論是議政的主體。尚論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民意,他們來自於不同的地區和家族。尚論上可以對讚普施加影響,他們經常與讚普一同議論天下大事,君臣共同決策。吐蕃的尚論機構比較健全,設置相對科學,加上輔之於一些民眾會議、辯論會形式,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決策體係。

元代藏傳佛教在福建地區的遺跡考——以泉州清源山三世佛石刻題記為中心

陳立華在《中國藏學》2013年第4期上發表文章,泉州清源山的三世佛像建於1292年,清源山碧霄岩的三世佛造像與彌陀佛造像相鄰,相距1公裏左右,都是建造於元代的藏傳佛教式樣的佛像。兩處造像均具有藏傳佛教後弘期造像的風格特征,是研究元代藏傳佛教在江南地區傳播,特別是在福建地區活動情況的重要資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造像題刻中所提及的參與者中既包括蒙古、西夏出身的官員,也包括當地的漢族官員及僧俗人士,反映出佛教信仰在元代泉州民族交往和文化共處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入明後,清源山三世佛造像等藏式造像得到了當地的漢族士紳和宗教人士的悉心維護,使得造像和題記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從而成為反映這一時期曆史文化的珍貴文物。

清代西藏地方誌序、跋的史料價值——讀幾部清代西藏地方誌的序、跋

趙心愚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上發表文章,中國古代地方誌多有序、跋,序跋已成為地方誌的一個組成部分。清代西藏地方誌是中國古代方誌的一部分。從目前已知的20多部清代西藏通誌類、府縣誌類方誌著作來看,清代西藏方誌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古方誌一樣,絕大多數有序文,有的一誌還設有多序,有的則不僅有前序,還有後序與跋,有的序或跋還出自於名士之手。本文以不同時期的《藏紀概》、《西藏誌》、《西招圖略》、《拉薩廳誌》、《西藏圖考》及《巴塘鹽井鄉土誌》這六部方誌的序、跋為例,逐一介紹其內容,並對重要觀點、評價進行分析評述,在此基礎上,分幾個方麵指出了清代西藏地方誌序、跋的特點及在清代西藏方誌史研究中的資料價值。

論青藏高原天葬的起源與演變軌跡——基於青海省玉樹縣巴塘鄉的田野調查

葉遠飄在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上發表文章,文章以青海省玉樹縣巴塘鄉的田野調查為依據,結合曆史材料展現藏區天葬的起源及演變過程,指出今日藏區的天葬與原始野葬存在一脈相承的關係:在遺體處理的手法方麵更多地繼承了苯教的儀軌,但在精神層麵更多顯示出了佛教所倡導的輪回觀。因此,單純用“苯教教義說”或者“佛教教義說”來解釋天葬的起源均是片麵的。天葬的起源其實是佛苯在高海拔的特殊環境之下互動的結果,對天葬起源進行了新的解釋。在一個缺乏燃料、僧俗社會階層明顯的等級社會中,火葬容易變成清高化,成為統治階層維護正統地位的專利。天葬最初的喂飼對象確實包括天上地下一切飛禽走獸,而其演變為今天隻針對鷲鷹隻不過是高海拔環境造成的而已。

酥油茶對木裏及其周邊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研究

陸銘寧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0期上發表文章,藏彝走廊東部的木裏藏族自治縣是藏、彝、漢多民族聚居地。在木裏藏族自治縣及其周邊地區,藏、彝、漢各組人民都十分喜歡飲用酥油茶。酥油茶是聯係各族人民生產生活、和諧共居的文化紐帶。茶鹽貿易促進了內地產茶區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木裏藏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木裏酥油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原巴蜀地區農業文化與川西南雜散藏區農牧業文化交融的象征,是漢藏各民族茶文化交流結合的結晶。濃鬱的酥油茶文化是藏區主要的旅遊資源之一,是當前富有特色的旅遊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