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旦增

全國支援西藏

作者:李海紅

一切是那麼偶然。

2013年10月5日,我們一行原計劃要從日喀則出發前往珠峰大本營,去感受世界之巔的無限風光,然而天公不作美,十月初的珠峰一帶本應是晴空萬裏,但這幾天卻雲霧繚繞、風雨交加,我們隻好調整行程,放棄了攀登珠穆朗瑪的計劃,帶著遺憾的心情向位於中尼邊境的樟木鎮方向前進。

318國道旁的崗嘎鎮是通往樟木口岸的必經要道,崗嘎村所在地俗稱“老定日”,在這裏極目遠眺,珠穆朗瑪峰、洛子峰、馬卡魯峰和卓奧友峰世界排名第一、四、五、六的四座高峰盡收眼底,途經這裏的國內外遊客在這裏歇歇腳、吃吃飯、充充電,這裏也成為318國道上的一處熱鬧場所。

一走進崗嘎小鎮星光福利旅館就多少感到有些意外。以我在西藏生活過幾年的經曆與閱曆,類似這樣的小店都應當是地地道道的藏式風格,然而這裏竟然擺上了自助餐,短短的過道裏放著一排不鏽鋼餐盤,窗口後的廚房裏正在忙著炒菜。穿過過道便是餐廳。餐廳倒是地地道道的藏式風格,年輕的藏族姑娘和小夥忙前忙後的為客人倒著甜茶和酥油茶。

由於旅途勞累,再加上或多或少的高原反應,我們一行人進屋後就栽歪在藏式沙發上不願意起來了,隻有陪同我們的藏族朋友紮西在屋子裏四處張望。他指著牆角相框裏的一張照片向大家說:這還有一張“狂歡哈爾濱”的照片。

在這樣一個距哈爾濱萬裏之遙的小鎮小店中,會有一張有關哈爾濱的照片,多少激起了大家的一點好奇,有的同伴打起精神,過去看上一眼,我也隨著過去瞅了瞅。

吃過飯我們就將出發,一切都會和往常一樣平平常常的就過去了。

誰知就這麼不經意間的一瞥和紮西的一句話,讓我們有了新的收獲,改寫了整個行程的意義。

在這張集體合影中,我看到了幾張熟悉的麵孔。有當時的日喀則團地委書記王金銘、辦公室主任富學兵,還有黑龍江團省委的小欒、小牛。照片上顯示的日期是2008年9月。

我知道了,這是那年九月,由黑龍江團省委和日喀則團地委聯合舉辦的一次青年農牧民骨幹培訓班的合影。我妻子當時跟著參加了幾次活動,也在照片裏。我讓駕駛員次仁平措也過去瞧瞧,看看有誰?他看後對我說:有嫂子。

我通過紮西做翻譯,問誰帶回的這張照片?誰去過哈爾濱?藏族服務員說是老板。我忙讓他們把老板找來。

說了半天,老板沒找來,老板娘來了。

老板娘叫羅布,她告訴我們,老板叫旦增,外出了。我問,幾點能回來?她說,去樟木了,正在往回趕,下午就能到。我一想,從樟木回來,還不得晚上啊。趕緊讓紮西要了旦增的電話,撥了過去。紮西打通了電話,交給了我。我對旦增說,你去哈爾濱,我們應該見過麵,我在哈爾濱請你們吃過飯。我聽的出來,對方也很高興,很激動,表示應該見過,是在一起吃過飯。我和對方約定,明天我們從樟木返回時,還到他的店裏來,我們見個麵,好好聊一聊。

放下電話,飯菜還沒做好,我繼續和羅布聊,想了解旦增培訓回來後,經營狀況如何?我問她,每年能有多少營業額?也就是能收多少錢?年利潤有多少?是不是有存款?有多少存款?有沒有貸款?老板娘說,這些她都不知道,都是老板旦增管,自己隻管幹活。

我見在店裏忙活的藏族男孩子年齡不大,就讓他坐下來,聊一聊。我問他叫什麼名字,多大了?他告訴我叫紮西次仁,十四歲。我問道,十四歲應該上學呀,怎麼不上學,到這打工啊?旁邊的藏族女孩告訴我,他隻有媽媽,家庭困難。我說,家庭困難也得上學呀,上學都是免費的,包吃包住,沒問題呀。羅布說,這孩子有殘疾證,是殘疾人,有點智障,上不了學。旦增就收留了他,讓他在店裏幹點力所能及的活。我還有些不信,這孩子看上去挺機靈的,不像有毛病的樣子,就又問了一句,考試都打了多少分?他們七嘴八舌的告訴我,語文10分,數學9分,藏文8分。我問,是十分製嗎?大家說是100分。

後來,有同伴告訴我,仔細觀察,這男孩是有些毛病。老板娘告訴我,旦增給學校捐了很多錢,資助了不少困難學生,學校還給旦增送了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