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羌塘變遷的曆史記憶(2 / 2)

藏北還是藏民族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生存、發展的社會進化與變革的概念。20世紀50年代末在世界屋脊上發生的社會大變動,在這裏得到了最生動、最典型的表現。30多年前,2053名牧民,趕著16萬多頭(至)牛羊進入藏北無人區10多萬平方公裏的荒原;30多年後,這裏出現了一個又一個漂亮的城鎮、牧區;太陽能路燈、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灶、太陽能溫室、太陽能取暖等等大自然賜予的太陽能在這裏得到廣泛應用;一代又一代援藏幹部以熾熱的情懷,在這裏與藏族人民並肩奮鬥,患難與共,融為一體;這裏到處流淌著藏漢民族親密無間的愛的暖流;還有現代文明的進入,蔬菜大棚的暖色,班戈、尼瑪兩縣的商業氣息,草原上色彩絢麗的現代服飾,無不讓讀者感受著這片土地前進的腳步。書中首次披露了時任那曲地委副書記的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熱地,37年前赴雙湖無人區調研後所寫的考察報告。這個曆史文獻,記錄了推翻西藏封建農奴製度後的第一代藏族幹部群體,對藏北無人區的認識與開發思路,展現了感人至深的老西藏精神,彌足珍貴。

這是一部關於藏北的“百科全書”。作者以親身見聞和經曆娓娓動聽地為我們講述了當地的曆史與自然變遷,講述了這裏的神話傳說、民風民俗、飲食歌舞、藏醫藏藥、溫泉綠洲、野生動物、廟宇僧人、雪蓮蟲草、火山遺跡、海市蜃樓、遠古岩畫、石棺墓葬、藏獒趣聞,以及大量有關藏北風雪災害、地震現場的記錄,以及無人區考察開發和保護的生動曆程,這些都會給讀者帶來前所未有的獲取新知的滿足與快樂。

作為一位攝影記者,唐召明生在山東,長在青海,青藏高原有著他34年的青春記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身上流淌著高原那博大而野性的熱血”。他勇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以探索與求知的精神,從1987年至2009年間6次闖進無人區。那些在二三十年前為進入藏北而苦苦尋求汽車和乘車的往事,那些無人區途中的陷車與磨難,那些考察途中的艱辛與險情,都讓我想起自己在阿裏、那曲及西藏各地曾經的經曆,既親切又感動。特別是作者的隨處留心、及時記錄、勤奮寫作與親臨第一線吃大苦耐大勞的采訪精神,都使我看到了老西藏精神在他身上的延續,給人以深深的震撼和啟迪。在我看來,當記者就應當是這樣的。作者記述的經曆,是一個記者對藏北無人區的探險之旅、認識之旅與朝聖之旅,顯示了他對這片國土的摯愛與深情。一位普通的攝影記者,用20多年的時間,堅持不懈地跟蹤記錄和熱情報道西藏社會發展最緩慢地區的變遷,見證了那裏的逐漸變化與崛起,這個經曆本身就是極為難能可貴的。在我的印象裏,我國新聞界還沒有一位記者像唐召明這樣,詳盡地長時間地在世界屋脊發出藏北無人區的信息。在當今提倡改進新聞采訪作風的曆史新時期,這本書的作者無疑為新聞工作者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他在書中發表的數百張照片,是藏北無人區開發的珍貴圖像資料。書中“大羌塘,野生動物的最後避難所”、“羚羊,災難後的複興”、“為保護野生動物而戰”等篇章,都記錄了他對羌塘開發與保護的嚴肅思考。

本書的結尾,作者為我們講述了一位藏北牧羊女斯求卓瑪曆時8年,在京藏兩地無數好心人的幫助下到北京治病,成功從身上切下一個重達5公斤腫瘤的感人故事,這無疑是當代西藏社會人際關係、漢藏關係的生動寫照,也是作者認識藏北、報道藏北,為藏族人民服務思想境界的一次升華。

我們期待有更多反映當代西藏發展曆程的新作問世。

我們有理由歡呼藏北的變遷,祝願藏北的未來,祝願西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