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變遷的曆史記憶
人與自然
作者:張小平
不久前,收到新華社攝影記者唐召明的新作《走遍藏北無人區》。這是一本記錄羌塘變遷的大書,是一本不同尋常的記者足跡,值得閱讀,值得收藏。
位於西藏北部的羌塘,又稱藏北無人區,是西藏人煙最少,曆史上發展緩慢的“最不發達地區”,但由於它獨特的地理方位和不一般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使它在百年前就進入了世人的視野,並成為世界屋脊上的一片特殊地域。
對於藏北這片神奇的土地,我這個“老西藏”對它並不陌生。從1960年代起,我就曾先後多次與它有過近距離的接觸。1963年春天,我作為正在學習藏語文的中央民族學院學生,第一次沿著青藏公路途經藏北前往拉薩。那時,我看到的藏北是一望無際的群山、草場和雪原,看到的是剛剛擺脫封建農奴製度桎梏的翻身牧民清貧的生活。1974年,我去藏北采訪,時任那曲地委副書記的熱地同誌熱情地介紹並引領我,采訪了紅旗公社的一個水利工地和帳篷小學,走訪了周邊的牧民,看到了藏北牧民建設新西藏的豪情與對新社會的熱愛。2005年春夏之交,我從阿裏歸來橫穿藏北,途經位於藏北無人區中心的尼瑪縣做短暫停留,看到的是一座嶄新的草原新城,讓我驚訝不已。而2009年春天的采訪,我則在那曲鎮、比如縣等地與藏北牧民一起歡度了第一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感受了藏北草原那幸福、溫暖而浪漫的氣息。
還應該提及,在此之前的2001年,著名作家馬麗華請我為她的新作《十年藏北》撰寫書評,使我有機會跟隨她那秀麗而充滿誘惑的文字,對上世紀末的藏北做了一次深層次的探訪和遨遊。那次閱讀,激起了我越發強烈的走遍藏北的衝動。
可以說,召明同誌這部圖文並茂的著作,實現了我走遍藏北的夢想。我幾乎是愛不釋手地在半個多月的時間裏,有時是在深夜時分,斷斷續續而又激動不已地讀完了這本大書。這在我多年的讀書生活中是不多見的。
因為都是記者出身,又同是對藏北有不解情緣的我,非常關注作為一個攝影記者,召明同誌是如何走進藏北、如何認識藏北、如何記錄藏北的。
書中的答案遠遠超出我的預料。
這是一本政治性、知識性、史料性俱佳的,較為全麵地記述藏北無人區幾十年間巨大變遷的“西藏藏北發展報告”。
“藏北”的藏語發音是“羌塘”,意為“遼闊的北方高地”。《走遍藏北無人區》給我們傳達了許多有關羌塘的重要概念和信息。
藏北是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社會政治觀念。這片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遼闊國土,位於“世界屋脊的屋脊”這個地球的製高點上,是一塊亙古以來渺無人煙的寂靜大地。從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00多年前涉足這裏時起,藏北就被世人認定是個人類無法生存的“生命禁區”,“西藏的北極”。而本書的記述則使我們看到,獲得翻身解放的西藏牧民,是怎樣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帶領下,走進無人區深處,以空前的激情與膽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將這裏從一個封建農奴社會,一個極為貧窮落後的荒原,變革為嶄新的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牧區。這是一個跨越幾個世紀的偉大變革,是農奴製被徹底鏟除的奇跡,具有世界性的示範意義。如今,藏北已經成為當代西藏發展的縮影、世人認識西藏的重要窗口。
藏北又是一個自然、曆史和人文的概念。這裏雖然人煙稀少,但卻是野生動物的樂園,野驢、藏羚羊、野犛牛、黑頸鶴、岩羊、棕熊、雪豹的大量出沒,使這裏充滿生命的活力;這裏的地上有大片的雪山、冰川、草原、鹽湖、溶洞和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礦藏;這裏雖然鮮有人類的足跡,但它在一兩千年前卻是西藏早期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是曆史上盛極一時的古象雄王國屬地。西藏解放以來四次進入這片無人區的科考隊員們以豐碩的考古收獲,為我們解讀了藏北無人區曾經擁有的輝煌過去及其燦爛遺存,揭示了開發藏北、保護藏北的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