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我們找到嘎瑪查紮的牧戶時,他們已經快建完第二戶圍欄了,不僅圍欄建得有模有樣,而且分工明確高效。牧戶們說三位姑娘風吹日曬太辛苦,建議等他們建好後再請我們驗收。三位姑娘在欣慰的同時,也有些小小的失落,怎麼覺得自己被嫌棄了?
牧戶們自己建的圍欄到底如何?看驗收時老趙的笑臉就知道啦!
設置野生動物通道
9月1日,索南村長和我們一起來到藏羚羊集中分布區域,對草場圍欄進行合理的改造,以方便野生動物通過圍欄。
早在當初修建邊界圍欄的時候,社區就已經為藏羚羊留了通道。圍欄建成後隨著時間推移,由於野生動物撞擊、年久失修等原因,有些地段的圍欄已經歪斜或斷裂,成為自然形成的野生動物通道。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在藏羚羊活動較集中的區域,對草場圍欄進行了合理的改造,合理增加野生動物通道的密度。同時我們設計了一套藏羚羊監測表格,請當地野保員在日常巡護中記錄藏羚羊在圍欄附近徘徊、通過圍欄以及被圍欄掛死掛傷的情況,以監測並分析草場圍欄和野生動物通道對藏羚羊的影響。
改造圍欄絕對是個體力活兒,三位姑娘隻有幫忙攝影、撿石頭的份兒,當天晚上老趙自曝腕力猛增。
9月4日,我們雇了四位當地牧民,一起去豎立自然保護區和項目示範區的標示牌。
這一天仍然是體力活兒,姑娘們仍然隻能幫忙攝影、撿石頭。如果有不同的話,就是老趙挖坑挖得呼哧呼哧喘氣兒,就是姑娘們撿石頭頭暈得臨近高反——在姑娘們略作休息的時候,老趙站在挖好的坑裏遙問我們在幹什麼,曉星遠遠地答了一聲:“喘氣兒呢”!
但是當我們看到屹立在藍天下、草原上的“請勿驚擾野生動物”標示牌,看到被老趙拍的我們跪著、趴著、躺著的各種窘態挖坑照,所有的疲憊都一掃而光啦!
野生動物友好型生計發展模式
為了減少家野犛牛雜交,降低家犛牛資源占用率,我們試圖探索野生動物友好型的社區生計發展模式。森多村村委會有意發展幫扶貧困戶的家犛牛養殖基地項目,我們與森多村合作此項目並將野犛牛保護的內容融入其中。9月5日下午在古姆鄉招待所,我們與索南村長、牧戶多傑展開了關於項目執行細節的討論。經討論確定以下兩點內容:家犛牛放牧地盡量避開野犛牛活動最為集中的區域,改變原有家犛牛夜晚不回家的放牧方式,以減少家野犛牛混群與雜交;改進原有的粗放養殖方式,提高犛牛養殖的技術含量,以提升犛牛與草場的單位產值。牧戶多傑臨走時,忽然從藏袍裏拿出了潔白的哈達,感謝WCS對他們的幫助。牧戶的思想很簡單也很淳樸,並非處於動物保護的對立麵。如何在生計與環境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每一個保護工作者都應該考慮的問題。
此外,在嘎措鄉項目點,我們在與基層政府和牧民協商的基礎上,合作發展了便民商店、糌粑廠兩項替代生計,以減少從事牧業活動的勞動力,並在野犛牛集中活動區域設立了家犛牛季節性禁牧區。
11月28日至12月1日,WCS邀請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專家進行家犛牛養殖技術培訓。此次邀請的次仁多吉老師,是畜科所獸醫研究室主任,已在改則縣駐點工作有八年之久,犛牛養殖經驗豐富,善於與牧民打交道。此次培訓主要包括四個方麵內容:常見疾病——瘋草中毒、氟中毒、普通疾病、傳染疫病以及寄生蟲病,高效養殖——繁育技術、育肥技術、補飼技術、飼養管理以及安全越冬,達孜縣曲尼帕養殖基地參觀,此外還對科學養殖與市場經濟做了簡單介紹。
村長索南紮西和村官頓珠紮西,在培訓中非常認真做課堂筆記,課間休息還拉著次多老師討論問題;項目協調員曲塔,同時也是村裏的獸醫,培訓中認真聽講積極提問,最後還向次多老師要了一些獸藥帶回去。經過三天課堂培訓,大家學習到很多非常實用的犛牛養殖知識;參觀獸醫研究室與養殖基地,讓大家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科技對養殖業的影響。在最後參觀養殖基地時,次多老師連講三天課嗓子都啞了,看到大家對新知識的熱情與好奇,還是耐心地為大家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