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半年

人與自然

作者:紀冀蜀

有一個地方,蔓延到天際的草原肆無忌憚地衝撞著你的眼球,“白屁股”(即藏原羚,因臀部毛色呈心形白斑而得名)在陽光下悠閑漫步,身姿矯健的藏野驢在不遠處跑過揚起一陣沙塵,威武強壯的野犛牛在皚皚雪山腳下縱情奔跑,午後藏羚羊聚集在湛藍的湖邊飲水,還有藍天白雲下憨厚的旱獺、機敏的鼠兔、霸氣的大鵟,踱步覓食的牛羊、喝著酥油茶的牧人、睡得安詳的牧犬……在這裏,所有的生物不分種類、共同生活在這片安詳的大地,這裏是美麗的羌塘草原——我們(WCS中國項目)決心要守護的地方。

然而在這遙遠、蒼涼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土地上,草場退化和人口增加而引起的人類活動不斷擴張,給西藏棕熊、藏羚羊、野犛牛等多種野生動物的種群健康造成威脅。

在羌塘草原,棕熊襲擊家畜、破壞房屋並偷竊食物的情況經常發生。人熊衝突不僅給牧民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也造成了牧民對棕熊保護的抵觸情緒。並且有研究表明,如果人類食物更容易獲得,會導致野生動物的行為發生改變,導致野生動物死亡率升高、種群退化等諸多問題。

曾經一望無垠的遼闊草原,被草場圍欄劃分成很多小塊,藏羚羊麵臨的主要問題即是草場圍欄造成的棲息地破碎化。驅車奔馳在大草原上,不難看到藏羚羊在圍欄附近徘徊不敢通過的情況,藏羚羊在通過圍欄時被掛傷掛死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此外棲息地破碎化對藏羚羊種群的長期影響還無法預測。

牧戶主要以養狗、驅趕和加固圍牆門窗三種方式應對棕熊傷害,普遍反映用網圍欄、刺鐵絲等加固圍牆門窗有一定效果。在與牧戶討論的基礎上,我們采用了棕熊防護圍欄的方式防禦棕熊,並在兩個項目點進行實驗推廣。

野犛牛也是造成人獸衝突的物種之一。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深入,家犛牛與野犛牛棲息地重疊越來越嚴重,野犛牛襲擊人畜、混入家犛牛群、拐帶家犛牛、與家犛牛雜交的情況越來越頻繁。這不僅給牧民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人身傷害,更為嚴峻的問題是家野犛牛雜交對野犛牛種群造成的基因汙染。

簽訂CIA(社區協議保護)合作協議

在這些衝突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利益相關方,即當地牧民。所以我們發動當地牧民的力量,守護這片牧民、家畜以及野生動物共同的家園。

2013年8月,我們分別與兩個項目示範點(阿裏地區改則縣古姆鄉森多村、那曲地區雙湖縣嘎措鄉)的相關基層政府簽訂了項目合作協議,主要保護對象是西藏棕熊、藏羚羊和野犛牛,旨在緩解牧民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為關鍵物種留存不受幹擾的棲息地,同時協助社區發展“野生動物友好型生計”模式。

這也是我和曉星自7月中旬入職以來第一次來到羌塘草原。當看到我們的司機旦增師傅開車時連一隻鼠兔都會小心避讓,看到藏羚羊和藏野驢就在牧民帳篷不遠處悠閑地覓食、休息,西藏棕熊、野犛牛、雪豹驍勇的行跡也散布其中,星星點點的湖泊和溪流涓涓滋潤著這片遼闊大地,還有基層政府工作人員與牧民對我們項目工作的熱情與配合,我們就對羌塘野生動物保護充滿了信心,相信當地社區和我們能夠讓這片草原保持她的美麗與寧靜。

社區的智慧:防熊網圍欄建設

8月28日,轟轟烈烈的圍欄建設運動正式開始了。

第一天我們在嘎瑪查紮(森多村央龍組的小片地域)做示範,指導牧戶建了三戶圍欄。你如果在場就會發現每一個牧戶都是建築師——因為圍欄主要是防護房屋尤其是門窗,所以我們最初的設計是圍欄緊貼牆壁,牧戶提出這樣的圍欄會妨礙開窗戶,決定使圍欄從牆角到大門呈一定斜角;在建設過程中遇到角柱砸歪、角柱角度不對的情況,角柱砸歪他們就在角柱底部楔進石頭來矯正,角柱角度不對他們就將支撐杆頂部砸歪以適應角柱;除了在房屋四周纏刺鐵絲防止棕熊從房頂進入外,他們還提出在圍欄和大門上纏刺鐵絲以增強防護。當天超夏瑪(森多央龍組的小片地域)的牧戶決定自己建圍欄,建好後再請我們過去驗收。

第二天夏加和老趙去改則縣裏修打樁器,三位姑娘和嘎瑪查紮的牧戶一起幹活兒。結果才建完第一戶,卡車就悲催地壞了,將近三個小時的修理未果,決定晚上住附近的羊圈裏。幸好夏加和老趙及時趕回來營救我們,又幸好我們去山頂找信號打電話時,他們剛好開車經過有信號的地方。當我們回到小小的村招待所,感覺像回到了五星級大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