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中考你就拚分數,進了全市前100的排名,於是重點高中都給你獎學金隨便選;人家可能沒那個分兒,家裏給學校捐20萬,也進去了。
那年頭年紀小,上了最好的高中,反而沒有了初中那麼心無旁騖學習的勁兒,更不知道,高考是人生最後一次,也是不用拚長相而改變人生軌跡最簡單粗暴的機會了。
在我離開學校出來實習、工作的第一個半年,才開始深深感覺到,家庭對自己影響的重要性。
準備麵試的時候,我和同宿舍一個拿貧困補助的好朋友一起去買正裝。去了王府井的G2000和ZARA,試了發現兩家的價錢最後都差不多,一套折扣下來1700塊的樣子。好朋友顯然被嚇壞了,她大學做了一些家教什麼的,自己攢了一點錢,一個月家裏就給不到1000塊就可以搞定了。其實我也略被1700塊嚇了一跳,看好朋友的表情深深忍了下去,然後過了一會兒,家裏默默給我打來了2500塊,我雖然帶著一點花錢的肉痛感,還是抱著這是找工作必須要花費的態度,刷了卡。
正好我們的麵試在同一周,她比我早一天,我看她試圖穿著大一花100塊錢買了一套的衣服去麵試,把自己的正裝借給了她。(其中沒有發生任何問題,因為我們一直相互幫助,我在外麵實習回不了學校的時候,她幫我解決了學校各種麻煩事兒;她在各種找工作準備的過程中,我給了她許多建議。)第二天,我去麵試,在準備室看到大家無一例外都是十分妥帖地穿著正裝,心裏還暗暗捏了一把汗,幸好自己做了萬全準備,否則這麼一群優秀的人中間,第一步就自掘墳墓那不什麼都廢了?因為公司不會考慮你是否有錢,麵試的經理隻看你有沒有準備好需要的一切。後來進了那家公司,我也慢慢知道,許多禮儀、氣質,不是努力不努力學習的問題,而是跟家教有關的。
還記得有一篇很長的記錄文《寒門再難出貴子》,看得我心揪。社會的殘酷在於,有的時候,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從小的環境,帶給你的價值觀,塑造了你現在的行為。而這種行為,恰恰是後麵,你能否賺到錢,用好錢,做好投資的關鍵。
如果你出生在了一個環境良好的家庭,真心感謝自己的父輩祖輩的努力吧,沒有他們的努力,就沒有你現在可以擁有的資源。沒有財富的積累,也就沒有所謂的文明。
隻是很多時候,享受了上一代積累,或是已經擁有資源的人,不一定會那麼珍惜罷了,因為這不過是人家看起來,與生俱來的東西。
又問,難道父母不給力,就沒有指望了嗎?當然不是。從來不想把這個問題釘死在出生論上。
如果父母不給力,第一桶金就要自己拚命了。
特別能讀書的人,考進了名校,有師兄師姐相助,也就能進入比較好的公司,掙到比較多的錢;
有的人,或許要拚一把運氣,如果遇到貴人相助,盡早地實現了財務上的困頓局麵,後麵才有的說。
這樣,通常要耗費更多的努力。人生不就是一個不斷翻山的過程嗎,認清現有困境,努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