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lian
第一桶金掙得越早越好。
兩個雪球,一大一小,大雪球本來就大,相同的速度可以滾動更大的麵積,小雪球體積小,所以相同的速度滾的麵積小,假設一塊地上的積雪一定,那麼大雪球可以變得非常大,而且吸走絕大多數積雪,小雪球增加的雪就非常小了,最後,兩個雪球體積相差更大。
這就是雪球效應,經濟學上稱為“報酬遞增率”。
看到財蜜周刊討論:“你為什麼這麼窮”,其實在我看來,窮的原因沒有什麼好探討的,不管你認為自己現在有錢還是沒錢,經濟負擔重還是輕,我們能做的都是一樣的:努力讓自己變有錢。
最後我把這個分為了兩部分:
1.解決了溫飽,才能談夢想;
2.助你一臂之力的,家庭、貴人和“第一桶金”
變有錢的時候,我理解為就是,拿到第一桶金的時候。
第一桶金,首先來自家庭,如果家庭沒有,就要靠自己打拚。無論怎樣,沒有一定程度上的財務自由,真心談不上夢想。
今年巴西世界杯期間,微博上流傳了一個段子:
這個段子出自新浪財經專欄作家向小田之手,後來被他戲稱為是一條奠定了他在“段子界”地位的微博。像我這種已經熟悉了向小田“負能量段子”格式的小朋友,直接將Point轉到了最後一句:“反正公司有老爸負責”。
諸如這樣的話還有很多,選了一句最不“讓人反胃”的:“記住不是因為書讀多了才有錢,而是有錢了才有大量的空餘時間來讀書。”
其實看習慣了就好了,我也沒錢,但努力有錢,負能量集其實都是生活大實話。
最實在的是:
生活首先是溫飽,然後才是夢想。如果連溫飽都勉強,夢想就是奢侈品。
那些能夠創業的人,是因為他們真的輸得起。
有時看到90後創業的新聞,有人吐槽80後開始退化。我也想說,這其實是因為80後在承擔更多自己的責任。
作為一個90後,我們這一代人,還是幸運的。當80後已經開始承擔家庭責任的時候,90後其實還是小孩子,背靠父母。
能夠在別人讀高中、讀大學就開始創業賺錢的,大抵有兩類人:
一類是家裏很有錢,創業成不成,都有飯吃,有其他工作可做;
一類是什麼都沒有,nothing to lose,創業成不成,也就這樣了。
80後能這樣嗎?不僅人們會說,連80後自己恐怕也會覺得,這麼大了,還靠著父母?對於90後,他們隻能羨慕嫉妒恨了。
你的第一桶金在什麼時候來到,或許決定了,你什麼時候,真的有資格,去追逐夢想了。
沒有錢,養不活自己,你連妄想夢想的時間都沒有。
家庭、貴人和“第一桶金”
初中念了個一年白送學校一萬五學費的外語學校,公立重點初中一年隻用送四千,但需要其他的關係。還不隻是學費的區別,還有你周圍同學的區別。外語學校的學生,看起來仿佛是對普通同學拉仇恨的,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就知道人家家裏有錢,可以比你作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