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盒
老會員朋友有哪些?舉下手,讓我看到你們!
新會員朋友,你們看看周圍,你們有沒有看到大家身上的活力?讓我們一起來……
——Sorry,最近去健身房上操課太多,開始一件事的時候就容易進入這個狀態。為神馬說新老會員的事兒呢?因為我上操課第一天,就發現老會員的身材並沒有很好。相反,還有幾個高高壯壯的形似投擲項目運動員的。
為什麼咧?因為瘦與不瘦,不完全取決於你是否運動。
瘦=消耗熱量>攝取熱量
所以,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少女們來說,你的熱量消耗、體能變化、生理結構、生活習慣啥啥的全都會影響身材,而且大多數胖瘦都是跟運動無關的。你看看身邊就知道了:是不是有咋吃都不胖的大胃王?是不是也有熱愛上山下鄉遊泳競走的軟胖子?所以:
胖≠運動量小,瘦≠愛運動
說這麼多減肥健身幹啥呢?就是日常最熟悉的事兒最能說明白道理了:找工作、選行業甚至選專業,都跟“胖≠運動量小,瘦≠愛運動”一個道理。
比如高考報專業吧:分兒高的專業以後一定好就業嗎?學費高的專業畢業收入一定高嗎?
再比如畢業找工作吧:給offer痛快的公司一定好混嗎?反複麵試、大考小考+挑三揀四的機構一定賺得多嗎?國貿三裏辦公的一定有前途嗎?
如果我說這一切都不是確定的,你會不會砍死我?
老會員朋友!看這邊——
你們還記得我說的“學霸+小S+小盒我”的高中閨密組合吧,分別是一流醫科大學7年連讀碩士、三流本科+二流研究所理科碩士和二流師範畢業學士,從業分別是:三甲大醫院、全球排名前三外企、純發展中民企……現在,我們三人的年薪差不超過5萬,算上年終獎和計劃外收入,很可能差距隻有2萬~3萬。論學校、專業、行業、企業,我們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為什麼走到今天卻這麼接近呢?待會兒告訴你。
再跟你們說兩個男生吧。老說女生的事兒,大家會覺得有家庭啊、生娃啊什麼什麼的羈絆,我就說兩個純走歪的。
A男。小盒前同事,北大畢業、小規模神童,16歲上大學比小盒大兩歲但工齡長5年,而且畢業第一份兒工作是某國有銀行總行。A的大學同學我見過四分之一、還聽過其他四分之一的故事,剩下的A都不知道具體在哪兒了,基本是傳說級別的。我見過的、知道的這些A的北大的牛同學們,最差的在HK某大學經濟係教課、最窮的在某民營group做副總裁……其他基本散落北美、西歐。隻有A,混跡媒體多年,弄個無冕之王的身份,現在又改行混文化圈。年收入,大約是副總裁的1/10吧。作為A的朋友,公道地說,他很有才華,而且智商很高(16歲考上北大足以證明),但是他根本不會社交啊、拉關係、見風使舵這些中年男人行走江湖的本事。
所以,在畢業的前5年,A和他的同學們在各自領域施展年輕的“才華”,10年後就完全成了兩個階層的人,收入更是天上地下。
因為才華≠本事≠既得利益
B男。閨密老公,985大學畢業,公認的才子,長得文質彬彬而且農村出身吃苦耐勞,據說大學實習在某國營出版社,最後拒絕了出版社的崗位+戶口的誘惑,進了某新興民企,5年一路打拚幹到中層之後,就……一直是中層。為什麼呢?高層幾乎沒有例外,全部大老板社交圈中人:同學、同袍、同鄉……
B中肯地說,當初年輕看不明白,如果留在那出版社,一年有戶口、三年分房子,年收入絕對不比現在少而且很可能變成正處級幹部,因為彼時,社裏全都是40歲左右“阿姨”,晉升根本無壓力,他勤快、嘴嚴、有能力,保不準直接就能當社長女婿。
雖然是YY,但是,你看,出版社這麼夕陽的行業照舊有巨大的機會,就看你能不能看出門道了。
能力≠口碑≠上升通道開放
給即將畢業或已經畢業的你,職和業兩個詞構成了職業,任何一個都可能決定你的未來。別看不上某個專業或削尖腦袋進某個公司——你要具備那個公司需要的素質才能有未來。
所以,用我舊帖的原話吧:
剛畢業的騷年,挑行業別挑薪酬、職位,先問問你有幾把刷子再問人家房子有多大;有經驗的,挑老板別挑公司,你跟對人才能把能力發揮出來。
個人收入是有天花板的,能不能頂破一般決定於行業和公司的成長速度,跟個人的能力的關係是越久越小,但最初你拚命那幾年要拚對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