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泛指一個國家的對外交往。步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國際地位也得到顯著提高。中國的外交經受了國際風雲變幻的嚴峻考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我國不斷鞏固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不斷提升與發達國家的關係,與國際社會攜手合作,共同應對各種挑戰。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一件外交盛事。國際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稱讚道:“北京2008年奧運會無與倫比!”這令中國人民感到驕傲,感到自豪!與此同時,世界人民也更真實地認識了中國,深刻地感受到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拉近了我們與世界人民的距離。
一、不平凡的中國外交路
新中國建立之後,中國外交開始以嶄新的姿態麵向世界。不知不覺,我國的外交已走過六十五個年頭。六十五年風雨兼程,六十五載闊步向前。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人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經受了國際風雲的考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一)外交準則昭告天下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史稱“萬隆會議”。這是一次反對殖民主義、推動亞非各國各民族獨立的會議。會議的召開反映了億萬亞非人民渴望爭取民族獨立、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共同願望。
1.衝破阻撓,毅然參會
中國應邀參加萬隆會議,對此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最後決定派周恩來總理親自率領代表團參加會議。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有許多國家對我們並不友好,百般刁難中國,對我們國家采取敵對的態度。美國為了阻止亞非會議的召開,就把矛頭首先對準新中國。美國捏造說中國要“奪取亞非世界領導權”,極力挑撥中國與亞非國家的關係,破壞新中國的形象。
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也非常恐慌,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克什米爾號”空難事件。他們企圖謀害周恩來總理,阻止中國準時參加會議。周總理置個人安危於度外,不畏艱難險阻,毅然堅持出席萬隆會議。經過亞非國家的共同努力,亞非會議排除了帝國主義的幹擾和破壞,如期舉行。
中國代表團抵達萬隆時,周恩來總理在機場發表談話。他親切而又堅定地說道:“中國是抱著和平和友好的願望參加會議的,相信此次會議一定能夠克服各種破壞和阻撓而取得圓滿成功。”
2.不卑不亢,中國表誠意
萬隆會議曆時七天。這短短的七天裏,美國給會議製造了種種難題,目的就是不想讓會議順利召開,使其“分裂而瓦解”。一些代表把矛頭指向中國,指責中國進行“顛覆活動”,要求中國代表團表明“對和平共處的誠意”。有的代表還提出“亞非國家當前麵臨的問題不是反對殖民主義,而是反對共產主義”。這些發言一度把會議氣氛搞得相當緊張,引起參會代表們的憂慮和不安。
在這種形勢下,周恩來總理頂住巨大壓力,4月19日下午向大會作發言,陳述中國的外交立場與原則。當時大會會場上座無虛席,數以百計的記者也擁進會議廳。有的人甚至站在椅子上,等待著中國代表團的發言。周總理向與會的各國代表表明:“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
早在195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會見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時,就提出了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括: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在會上,周恩來總理重申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他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闡明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政策。周總理的發言驅散了兩天來在會議上空一度凝聚起來的陰雲。他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得到了很多國家的普遍認同,對會議的順利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3.準則昭天下,精神重萬隆
新中國提倡和堅持的求同存異、平等協商精神,化解了與會各國之間的分歧。1955年4月24日晚上,萬隆會議舉行最後一次全體會議。在中國和大多數與會國的共同努力下,在熱烈的掌聲中,與會國家一致通過會議決議,即《亞非會議最後公報》,確定了指導國際關係的十項原則。萬隆會議充滿著亞非國家團結勝利的喜悅。
大會主席沙斯特羅阿米佐約激動地說:“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需要彼此像友好的鄰居一樣在和平中一起生活。而這是人類賴以昌盛的唯一可靠的、真實的基礎。願我們在我們已經共同采取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並願萬隆會議成為指引亞洲和非洲的進步前途的燈塔。”這短短的幾句話,集中表達了亞非國家此時此刻的心聲。
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稱為“萬隆精神”。中國代表團在萬隆會議期間所做出的努力,是新中國外交史上的豐碑。這種麵對麵的接觸,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強了亞非國家的團結,是和平共處的生動體現。
(二)一場艱辛的馬拉鬆
同學們,我國為聯合國的誕生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我們國家過去長期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幹涉與侵略,人民過著貧困交加的日子。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中國才積極地為建立一個公平與公正的國際機構——聯合國而不斷努力。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同時也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但由於政治和曆史的原因,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被蔣介石集團竊據長達二十六年。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政府就向聯合國提出驅逐“台灣當局”代表,並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席位的要求。但是,美國依然堅持將敗退台灣的國民黨政權視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千方百計在聯合國內維持此局麵。這個問題,一直到了1971年才有了答案。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恢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一場曆時二十二年之久爭取合法席位的馬拉鬆才告一段落。其中的曆程,艱難曲折,凝聚了無數中國外交人員的智慧和辛勤汗水。
1.兩阿提案
1945年聯合國成立的時候,非洲在聯合國隻有4個席位。後來,非洲湧現了越來越多的獨立國家。到了1960年,非洲在聯合國擁有的席位達到26個。根據《聯合國憲章》規定,每個出席聯合國大會的會員國,對提交到聯大的各項議案都擁有投票讚成、反對或者棄權的權利。所以,擁有眾多投票表決權的非洲國家的地位就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