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技引領未來
科技實力決定國家命運。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誰不重視科技,誰就要被淘汰。一個十三億人口的中國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這是人類曆史上最波瀾壯闊的事業。科技已經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引領我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一)千年飛天夢成真
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傳誦著“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的神話。後來,人們把飛天的人物形象描繪在敦煌的石窟上。古老的中華民族做了幾千年的“飛天夢”,“飛天”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夢,是絢麗多彩的夢,也是充滿激情和想象力的夢。
電影院裏,美國太空科幻大片《地心引力》正在播放,有這樣一個情節:美國女宇航員遭到太空垃圾襲擊。她曆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中國的天宮一號實驗室和神舟飛船,這才使她重返地球。
這一情節引起了中國觀眾的熱議。從這不難看出,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國航天技術在國內國外、大眾市場獲得了肯定。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無疑是自豪的。中國的航天成就讓世界矚目,讓中國人振奮,我們為國家取得的重大科學成就感到驕傲!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從此開創了中國航天曆史的新篇章。中國成為了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那一刻,全球人民都聽到了中國衛星的聲音。
發射衛星對中國已經是小菜一碟,把人送上太空也已成為曆史。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成功的發射標誌著,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搭載的宇航員是費俊龍和聶海勝。它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並首次進行多人多天飛行試驗。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航天員為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神七”實現了出艙,為後麵月球登陸和建立空間站做了準備工作。
2011年9月29日,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成功。它的發射標誌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無人飛船升空。升空後兩天,“神八”與此前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了空間交會對接。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約11時左右轉入自主控製飛行,14時左右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聶海勝擔任指令長,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神舟十號”載人飛船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在軌飛行十五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
作為一名中國人,中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一係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讓我們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
(二)未來世界的動力
新能源是取之不盡、周而複始的,它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我國蘊藏著豐富的熱能、水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資源。如今,新能源廣泛運用於各個領域,為我國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空間。
我國的水能資源占常規資源量的40%,其中經濟可開發容量近4億千瓦,年發電量約1.7億千瓦,是世界上水能資源總量最多的國家。
在浩浩蕩蕩的長江之上,巍巍聳立的三峽大壩,它所鑄造的是一個民族的偉大和驕傲,同時也見證了祖國的強盛和輝煌。三峽工程的建設顯示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科技能力的逐步強大。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型的工程項目。
三峽水電站位於長江的幹流上距離宜昌市不遠的三鬥坪,和下遊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600多公裏,總投資954.6億元人民幣,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三峽電站最後一台水電機組於2012年7月4日投產。這意味著:經過十多年安裝、調試的三峽電站的機組全麵完工並投產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24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