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科技之光光耀中華1(1 / 3)

自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科技成果碩果累累,科學技術的光芒在神州大地上熠熠生輝。從最初的“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從“科教興國”到“建設創新型國家”,黨和國家始終都把科學技術擺在重要的戰略地位。回顧曆史,我們發現,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活。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網絡信息時代,我們上可漫遊九天,下可深海探索。

經過六十五年的奮鬥,我國的科技成就不斷湧現:從“兩彈一星”的成功研製再到載人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從雜交水稻的推廣再到基因克隆的革命,從漢字激光照排係統的問世再到計算機技術的重大突破,從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再到哥德巴赫猜想,從三峽大壩到青藏鐵路……科技給我們偉大的祖國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一、科技改變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迅速提升。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科學,處處都滲透著科學的智慧和作用。科技讓我們衣食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我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科技對生活的改變隨處可見。

(一)東方魔稻

1.我有一個夢

“我有一個夢,夢見稻子長得像高粱一樣高,稻穗像掃把一樣大,稻穀像葡萄一樣結成一串串。那樣大家就不會挨餓了。”這是袁隆平年輕時的夢想。為了這一夢想,他一頭紮進農田,堅持了四十多年。現在,年過七旬的袁隆平院士仍然每天去稻田裏觀察他的水稻,這是他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新中國建立以來,隨著社會穩定和營養衛生條件的提升,我國的人口迅速增長。在中國這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吃飯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在可耕地麵積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如何提高單位麵積的產量,成為農業科學麵臨的一個重大的難題。

其實,早在袁隆平之前,美國、日本等一些國家就進行了水稻雜交的試驗,但都失敗了。中國的農業科學家決心要攻克這一世界難題,開始了水稻雜交的研究。

袁隆平成為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帶頭人,他和他的助手們開始了艱苦的水稻雜交試驗。要進行試驗,首先就要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植株。可是這種植株找到的幾率非常小,他辛辛苦苦地找了幾年也沒有結果。

功夫不負有心人。1964年6月,他在一塊稻田裏終於意外地發現了一株。之後,他又擴大麵積不斷尋找,在一萬四千個稻穗中找到了六株。這一巨大的成功使我國的水稻產量大幅度提高,水稻單產量和總產量躍升了一個大台階。

2.中國的驕傲

今天,我國的水稻種植麵積中,大約有一半是采用的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雜交產品,每年生產的水稻可以多養活6000多萬人。2004年,袁隆平領導的超級雜交稻項目不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育種方麵提前一年實現了畝產超過800公斤的目標。雜交水稻不僅養活了中國人,世界上還有二十多個國家也在推廣雜交水稻,這項技術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視為解決糧食短缺的一項戰略計劃,袁隆平就是首席顧問。

這就是被西方媒體譽為“東方魔稻”的來自中國的雜交水稻。袁隆平因此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其對糧食安全做出巨大貢獻,2014年他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袁隆平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

(二)中國速度

1.微博記錄生活

生活在北京的王卉,是一個旅遊愛好者,用微博記錄自己的腳步成了她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中午,她把隨手拍下的照片和當下的心情發布到微博上。晚上,她又打開手機,和同事用微信保持聯絡,並在朋友圈轉發了一條關於香港旅遊攻略的鏈接。

這樣的一天,中國人最普通的一天,但是這一切在三十年前是大家想都不敢想的。六十五年來,我國的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