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列強把中國的發明變成對外侵略的強大武器,1840年6月,英國在美國和法國支持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1841年3月,清政府參讚大臣楊芳看到英軍炮火威力強大且落彈準確,認為此必為邪教妖術,他聽信巫師的鬼話,竟用馬桶當成武器,以“大糞之戰”應對英軍。1820年中國GDP還占世界GDP的32.9%,到1900年8月14日西方列強的“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一個經濟大國卻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大國興衰在於綜合國力,關鍵是自主創新能力。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30多年來,我國實現了“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碩果累累,探月工程捷報頻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圓滿完成5000米級海試,超級計算機應用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等科技創新成就舉世矚目。但是,中國總體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據統計,在全球的技術領先項目中,美國占50%,歐洲和日本占30%,俄羅斯占10%,中國隻有“漢字處理技術”一項處於領先地位。
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商務部國際貿易與經濟合作研究院、美國國際戰略問題研究中心等共同參與研究的課題報告《中美經貿關係的未來十年》中文版於2013年6月4日在北京發布。“報告”預測,2022年美國GDP將達到21.1萬億美元,仍將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屆時中國GDP將達到17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80.6%。美國於1900年實現工業化,20世紀80年代完成了現代化的進程,如今,正在實施“再工業化”戰略,而中國仍處在工業化中後期;美國多數產業處在全球產業鏈高端,而中國多數產業仍處在國際分工的低端。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按市場彙率計,2011年中國人均GDP5417美元,居世界第90位,分別相當於美國人均GDP48328美元的11.2%和日本人均GDP45870美元的11.8%。
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一、深化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
從2003年到2012年,我國糧食產量從43070萬噸增至58950萬噸,實現“九連增”。在同期內,糧食進口從2283萬噸增至7236萬噸,糧食自給率已降至88%,食用植物油自給率降到40%以下。2013年4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發展現代農業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會議部署了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工作。
(一)城鎮化要少占耕地。我國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19%,耕地僅占全球耕地的9%,人均種地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2.5畝降到1.35畝。城鎮化、工業化少占耕地,維護18億畝耕地“紅線”是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
(二)提高勞動生產率。目前,我國農戶耕地0.5公頃,相當於日本的1/3、歐盟的1/40和美國的1/400,農業勞動生產率相當於美國的1%。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係,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三)通過農業生物技術創新提高農業產量。據統計,2011年全球大豆種植麵積的75%、棉花種植麵積的82%、玉米種植麵積的32%已是轉基因的。改良品種和生物技術創新,這是我國實現農業增產的必由之路。
二、大力增強戰略性產業製造設備和關鍵零部件的自主研發能力
中工聯創國際裝備製造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13裝備工業藍皮書》指出:目前,我國90%的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依賴進口,工廠自動控製係統、科學儀器和精密測量儀器對外依存度達70%。通過深化改革同步推進“新四化”建設,是實現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其中實現工業化的關鍵是大力增強戰略性產業製造設備和關鍵零部件自主研發,防止在高端製造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領域被外國“卡脖子”。
信息技術和信息化不僅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對國家安全的影響越來越大。有專家認為,如果從物質、能力和信息三個維度來描述人類現代化進程,那麼信息化無疑是20世紀中葉以來世界變化最重要的驅動力量。自1994年互聯網正式引入我國以來,我國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發展迅速。但是,核心芯片、操作係統等技術仍然沒有擺脫受製於人的局麵。芯片被形象地比喻為“工業糧食”,是信息產業的核心,是所有整機設備的“心髒”。我國所需芯片產品的90%依賴進口,僅2012年我國被境外控製的計算機主機就達1420餘萬台。科技日報2013年7月1日載文分析指出:在我國涉及政府、海關、郵政、金融、鐵路、民航、醫療、軍警等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中,頻頻出現美國“八大金剛”(思科、IBM、穀歌、高通、英特爾、蘋果、甲骨文、微軟)的影子。特別是思科公司參與了中國幾乎所有大型網絡項目的建設,中國電信163和中國聯通169是國內最重要的兩個骨幹網絡,兩者承載著中國互聯網80%以上的流量,但在這兩大骨幹網絡中,思科公司占據了70%以上的份額,並把持著所有超級核心節點。
網絡信息安全形勢日趨嚴峻複雜,隻有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芯片等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才能有力地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加快工業化進程,才能有效地維護我國網絡安全。
三、培養好和用好人才是根本之舉
一項研究顯示:十六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300項,其中175項即58.3%是中國人發明的。中國能否再創輝煌,關鍵在人才。
中國高校畢業人數從2000年的107萬增至2013年的699萬,截至2012年,中國研發人員達到320萬人,兩項數字都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國內高端人才仍然供不應求。據人社部統計,截至2011年底,中國第二產業就業人員達到2.25億,而技能勞動者為1.19億,其中高技能人才約3117萬人,僅製造業領域就缺少400餘萬高級技工。
新華社2013年6月3日報道了記者周英峰對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專訪的主要內容。該負責人指出,當前國際人才競爭越發激烈,“人才戰爭”硝煙漸起。許多發達國家通過改革移民政策,加大人才吸引或留置力度,一些發展中國家也不甘示弱,紛紛加入全球人才競爭行列。該負責人指出,雖然中國已從人才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一人力資源大國,但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學和工程領域滯留率平均達87%。根據胡潤研究院和中國銀行聯合發布的《2011中國私人財富管理白皮書》介紹,中國高淨值人群即富裕人群中,有14%已經移民或正在申請移民,有46%正在考慮移民。據美國公民和移民服務局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財政年度來自中國的投資移民申請最多,占USCIS全年發放的EB-5簽證總數的41%,共計1016人。到2011年共有2969名中國公民申請投資移民的EB-5簽證,2505人獲得批準。根據澳大利亞移民和公民部的報告,中國商務技術移民在2010年至2011年所占比重達61.5%。
教育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以留學身份出國、在海外的留學生達155.34萬人,其中113.69萬人正在一百多個國家學習或從事研究工作。近兩年來,出國留學人數急劇增加。自2008年起連續4年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20%,2012年達到39.96萬人,2013年將突破45萬。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陳永利介紹,近年來北大畢業生出國率很高,普通專業學生出國率約為30%,而一些重點學科的學生出國率高達70%以上。2011——2012學年,在美國高校就讀的中國留學生達194029人,占在美國高校國際學生764495人的25.4%,占中國出國留學生總數的57.1%。香港《南華早報》2013年7月18日援引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在過去30年內,外國人中獲得美國大學頒發的理工科博士學位最多的是中國人,大多數學生一拿到博士學位就表示打算留在美國,其中90%以上成功留下。
2012年,中國出國留學回歸人員總數達27.29萬人,有七成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和發展,形成了“史上最大回國潮”。中共十八大報告強調:“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是保證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根本之舉。”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3年6月28日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這為進一步培養好和用好人才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