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2012年2月22日發表美國數字集團創始人、物理學家馬克·米爾斯在題為《科技引領的繁榮即將到來》的文章中指出:“智能化生產將是自亨利·福特發動‘大規模生產’以來的第一次結構性變革,它將令人類製造產品的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如同農業革命對種植方式的改變一樣。”
第二、既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第四次技術不是某一產業異軍突起,而是既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國將在以下六個領域展開激烈競爭。
一、信息技術進入大規模數據、雲計算和無線網絡革命時代
互聯網正演變為“雲”網絡——所謂“雲”是指一個由數以千計的數據中心組成的網絡。通訊技術革命正將地球上的大多數人以無線的方式被連接在一起。“10億人(很快還有幾十億人加入)能夠實時地溝通、交往和交易。”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認為:“美國的開放與創新文化將使之在信息時代居於核心,在信息時代,網絡即使不能完全取代也會補充等級權力。”但是,“棱鏡門”事件暴露了美國入侵其他國家網絡的行為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網絡安全問題已引起各國普遍關注,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盡早製訂網絡行為規則,建設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
二、人類將進入生物經濟時代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到2030年,人類將進入生物經濟時代。
世界人口將從70億增至2025年的81億。聯合國糧農組織2013年6月6日發表報告預測,未來10年,全球所有農作物和畜產品產量增速將放慢,而需求繼續強勁增長,從而導致食品價格普遍上漲。專家們認為,隻有通過農業生物技術創新,才能滿足未來全球不斷增加的食物需求。
美國國土麵積936萬平方公裏,其中60%是平原,人均耕地超過9畝。美國轉基因農作物麵積達8000萬公頃,約占全球轉基因農作物麵積1.67億公頃的47.9%,美國94%的大豆、93%的玉米和88%的棉花都是轉基因的,再過2至3年,美國大部分農作物都將是轉基因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20世紀70年代展望美國地緣政治的長期目標時宣稱:“誰控製了糧食,誰就控製了所有的人”。2012年4月,美國政府公布的《國家生物經濟藍圖》提出的五大戰略目標,其核心是增加研發投資,強化未來生物經濟基礎,促進美國經濟增長和滿足社會需求,並繼續主導世界農產品市場。
全球耕地230億畝,人均約3.2畝。隨著人口增加和耕地減少,如何保障糧食供應和安全,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麵臨的嚴峻挑戰之一。
三、新興材料科學將給物質生產帶來革命性變革
新興材料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礎。美國物理學家馬克·米爾斯等介紹:“新的設備和產品正在出現,而它們都是基於一些計算機設計出來、在幾年前根本不存在的材料,如新合金、取代矽晶體管的石墨烯晶體管(石墨烯和碳能夠生成一類全新的電子材料和結構材料)以及一些具有自然界不可能有的特性(如使物體隱形)的超材料”。新材料時代與三維打印結合起來“將對經濟產生爆炸性的影響”。
四、大力開發清潔和可再生能源
目前全球消耗能源的80%以上來自化石能源,源自化石燃料排放的溫室氣體占2/3。因此,很多國家在繼續有效開發和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時,都在大力開發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其中包括非常規油氣資源、太陽能、風能、水能和從核裂變能到核聚變能。世界自然基金會2011年2月24日發表報告預測,到2050年,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可以滿足人類大部分能源需求。
美國采用水力壓裂技術和水平鑽井技術,使國內頁岩油和頁岩氣產量迅速增加。在2010年美國已經取代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天然氣生產大國。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35年美國將再次實現能源獨立。“歐盟2050能源路線圖”的核心是減少碳排放,目標是到2050年使歐盟域內碳排放量比1990年下降80%到95%。為此,“路線圖”確定三大目標:能源供應的可靠性,技術競爭的優越性和行業去碳化。歐盟委員會預測,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歐盟總發電裝機容量中將占36.1%。德國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國內能源消量的60%;丹麥的目標是,到2050年全部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日本常規油氣資源貧乏,但日本周邊海域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潛在儲量相當於日本百年的天然氣消費量。2013年3月12日,日本從海底可燃冰層中提取出甲烷,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掌握從海底開采可燃冰的國家。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認為,開發可燃冰將成為日本經濟振興的催化劑,就像頁岩氣革命之於美國那樣。
美國能源信息局發表報告介紹,至2013年5月,新興經濟體石油消費量已超過西方國家。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國家要實現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必須大力提高能源開發和利用技術水平,有效開發和利用清潔和可再生能源。
五、大國開發與競爭從陸地向海洋和宇宙空間延伸
隨著地球陸地礦藏資源日益減少,大國開發和競爭正從陸地向海洋和宇宙空間延伸。
海洋麵積約占地球表麵麵積的71%,海洋動植物資源豐富,海底蘊藏著大量的礦物資源。西班牙《對外政策》雙月刊2013年1-2月號刊登西班牙政治學家費爾南多·費爾南德斯·法東題為《海洋:21世紀的地緣政治棋盤》的文章透露,美國國防部一份反思美國如何在21世紀維持世界霸權的文件認為,控製海洋的能力是21世紀決定戰略霸權的重要因素。美國在太平洋廣為結盟,旨在維護海上的實力和海洋霸權。歐洲對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和波斯灣等地區的危機處理方式表明了歐洲實施的戰略是拒絕和限製進入歐洲的“傳統入口”:海洋。日本企圖把國土麵積從37.2萬平方公裏擴大到“包括領海和排他性經濟水域”的447萬平方公裏。俄羅斯對“北約將北極劃定為自己的利益範圍”的回應是,將加強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擁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利益,建設海洋強國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對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世界航天技術和航天活動的發展,逐步擴展了人類活動的新領域,這是人類認識自然、開發宇宙空間一個質的飛躍。很多國家希望大國加強合作,共同開發宇宙空間的資源,在宇宙空間這個廣闊領域,為人類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六、美國和日本提升和加強軍備引起各國關注
美國發生金融危機以來,繼續增加軍費開支和提升軍備。2013年度美國國防經費達6330億美元,美國軍費開支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政府預算的20%,相當於全球軍費開支總額的44%。俄羅斯負責國防工業的副總理羅戈津2013年6月28日在出席名為《成為強國:俄羅斯國家安全的保障》會議上指出:“華盛頓苦心研究全球閃電戰構想已逾十年,其核心是使用非核武器在一小時內對地球上任何地點實施打擊。五角大樓的計算機模擬戰況顯示,利用3500-4000件高精武器便能在6小時內摧毀敵人的主要基礎設施,並令後者毫無還擊之力。”
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2013年6月1日重申,到2020年前將美國60%的海軍軍艦部署到太平洋地區,在此基礎上,美國還將把其本土以外60%的空軍力量部署到亞太地區。日本借機大力發展軍事力量。2011年底,野田政府放寬執行長達45年的“武器出口三原則”。2012年4月,日本宣布與英國進行軍事共同開發。同年6月,日本修改JAXA法,解除航天宇宙技術不能用於軍事的禁令。2013年7月7日共同社援引日本防衛省人士的話透露,日本正準備再造2艘可攔截彈道導彈的宙斯盾艦,從而將日本擁有的宙斯盾驅逐艦數量增至8艘,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宙斯盾戰艦群。在強化海空軍力量的同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認為,“必須討論擁有陸戰隊功能的必要性。”日本新一代主戰坦克數量不斷增加。曾經深受日本侵略之害的亞洲國家,對日本何去何從,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解讀3
中國如何應對挑戰
中國有過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輝煌曆史,也經曆過隨著科技落後而遭受西方列強侵略的沉痛教訓。
宋健主編的《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一書中介紹:在西方處於落後的中世紀時,中國正處唐宋盛世(7-12世紀)。唐宋的科學文化博大精深,全麵輝煌,幾乎所有科學文化都有重大成就。我國偉大的四大發明中除造紙外,其餘三個均是在這一時期成熟和推廣應用起來的。馬克思關於中國三大發明對歐洲曆史進程的巨大影響有一段生動描述:“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複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