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祖上降任(1 / 2)

再來說說大師。

為了快速準確地實施自己的計劃,他開始了對於自己這一行業的更深入更艱難的鑽研。

對此,大師在自己心底,有著一套屬於自己的完整強硬的理論邏輯。

首先,一定是要有足夠的證據來說明,這決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行業。試想華夏文明五千多年,它為何一直存在,而沒有被曆史淘汰抹去?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在裏邊。

存在即理由。他還是相信這句話。

再者,為何人們沒有遺忘它們?事實上,任何一種曆史文化(姑且稱它為文化)其實都是良莠不齊,精髓和糟粕並存的。即使是西方文明發達國家,他們也都是信仰著各種宗教的。

不管一個民族有多偉大有多古老,隻要人類還是和天地自然共生,就不會少了對於天地自然的敬畏和膜拜,而人們因此產生的思想意識,自然也就是繁雜和輕飄的。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準則,沒有絕對的理論。

既然這樣,每一種和人們生活有關的行為,似乎就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合理應該的存在,而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對或錯。

最後,也是最現實的一點,他自己因之受益匪淺。為了生存,人類選擇的方法很多很多,高貴的,卑微的,光明的,黑暗的,高尚的,下賤的……隻要不違背常理,不踐踏人倫,似乎做什麼也無可厚非……

重要的是,通過這些,他發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人們對他的恭維和尊敬,就是對於一種文化(他已經相信這是一種文化),對於天地自然,對於幾千年的一種特殊曆史的恭維和尊敬……

不瘋魔不成人。

因此,他天天把自己沉湎在祖先留下的文劄之間,廢寢忘食。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天,他終於又有了新的發現。

確切地說,他發現了應該是自己的哪位太太太爺爺,留傳下來的一份手劄,這是一張不大的條幅,它折疊成書本大小,夾在厚厚的文劄裏。

條幅確實應該是相當有年歲,手指一碰似乎就要破碎,蠅頭小楷多處已幾不可辯,且文中也多洇漬損破之小洞。

大師如獲至寶,浸淫其間十天,搜書循籍,查經引典,終於大概地看明白了,老祖宗想要告訴他的是什麼。

記載的隻是老祖宗當時的一種想法,這段文字為何會引起他的關注,還是因為它牽扯到了一件事,就是自己上次在小區做法,所參照的那個古老案例。

從文字中,可以不難推測出,先祖對於這一行業的好奇和懷疑,並不輸於今天的他。更重要的是,可以昭然看出,當時的先祖竟也是遇到了類似這個案例的案例。

文中還籠統地引用了一些更為古老的,無從考證的資料,加以說明,反正就是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那樣的案例決不是偶然的。

世界每天都會產生新的曆史,自然也就會消失舊的曆史。這是曆史必然的命運。

當然我說的,隻是那些沒有留存青史的野史。

就像大師接受的這些老祖宗留給他的記載文獻,就是野史。但野史更能接近還原曆史的真相,我們看到的所謂正史,很多其實是披了華麗外衣,或是被謊言包裹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