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認識的那誰誰誰(1 / 1)

我認識的那誰誰誰

專欄

世上的確有這樣的人:他們與你會麵的時間也許隻占人生長度的0.0001%,但他們善於通過些物質標簽的評斷,來判斷你是否已婚富裕彬彬有禮戴著該戴的手表穿著該穿的衣服去廣告宣傳的地方旅遊

劉邦47歲起兵,54歲為天子。在此之前,他做過亭長,算個基層小吏,但人品口碑,都不怎麼地。家有二哥,名叫劉仲,頗有產業,算農家孩子裏有出息的了。劉邦當了天子,富有四海,特意開個宴會,端杯酒去找太上皇說事:

“爹啊,當年您老說劉仲產業比我多。如今,我和劉仲的產業誰多啊?”群臣聽了,一起大笑湊趣,太上皇的臉色史官沒載,但這麼當著眾人被兒子呼呼的扇耳光,想必不能好看。

劉邦這事做得,當然沒啥風度。但他一向流氓,沒法太較真。主要是這段子,地道的逆轉劇。你可以想象,少年時的劉邦浪蕩時,被劉太公追著罵“看看你二哥,再看看你”,心裏得埋下多少仇恨,隻待著一朝富貴,可以傾吐——換句話說,劉邦也是從小被“看看你自己,再比比別人”給教育大的。

“比比別人”裏頭的“別人”,是父母心頭的完美範本。他們生而能言,美人坯子;三歲識千字,五歲背唐詩,七歲熟讀四書五經,八歲書法鋼琴一手抓,九歲會英語。初中拿遍各種獎,還絕不早戀;高中跨國揚聲名,且門門第一;大學若非國際名校破格倒貼招錄,就是清華北大上門求賢;各類幹部都當遍,碩士博士都連讀,不小心還順便創了業。總之,三十歲之前,他已經把常人八十歲沒忙完的事整備周全,剩下的就是陶冶情操,把人生貼成廣告,在過年過節時風度翩翩,往來低調炫耀,以便做全世界的鏡子:咳!看看別人!再看看你!

然後,等你長大到能離開父母了,還是不得清閑。因為,你還會遇到新的故事。這個時代最流行的神話,是這樣的:

我有個親戚,得了許多怪病,累治無效;後來,請了個老中醫,拿了個神仙偏方,沒想到,呀!瞬間痊愈!

我有個朋友,特別成功,坐擁多少房產,卻總愛很淡定地跟我說:“人生吧,其實特簡單,就是ABCDEFG……(此處省略一篇成功學演講)。”

總之,還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傳奇出現。你應該擁有市麵上還沒發售的電子設備,訂閱一些高端的信息源;你應該有一份聽上去就明亮朗澈音韻鏗鏘的職業;你應該擁有人們所能想到的一切文憑和證書,而且專業名字應該讓人立刻在腦海裏勾勒出燦爛瑰麗的形象,而非“這玩意怎麼念,具體是學啥”的好奇心。總之,當這些都準備完之後,你終於變成了一個從裏到外了無瑕疵的人肉移動奢侈品活廣告。

到那時節,你才終於獲得資格,成為“看看別人,再看看你”裏的別人,成為“我有個朋友”、“我有個親戚”、“我認識一個誰誰誰”裏的主角—就像劉邦他爹當年高高祭起的“你二哥產業多,再看看你”!

問題在於:這是你需要的人生嗎?

世上的確有這樣的人:他們與你會麵的時間也許隻占人生長度的0.0001%,但他們善於通過些物質標簽的評斷,自動幻想虛構補完你的整個人生,來判斷你是否已婚富裕彬彬有禮戴著該戴的手表穿著該穿的衣服去廣告宣傳的地方旅遊,總之,是否活像時尚雜誌封麵的人肉典範活廣告。如果你達到了標準,就會被他們錄取為“我認識的誰誰”,從此你會被他們到處談論。如果你沒達到標準,他們就會指點江山,獲得了虛擬的優越感。至於你那些無法用物質標簽來判斷的生活,例如愛情、心境、夢想、所思所慮,抱歉,他們並不那麼關心:這就是“我認識的誰誰誰”的真相,他們隻需要成為背景和招貼畫,他們就是活廣告,根本不需要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