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西安市鄉村旅遊已經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和規模

總體來看,西安鄉村旅遊在空間特征上存在城郊型、景郊型、村寨型三大類型;從開發模式上形成以農業觀光和農家樂為主體的格局;從開發層次上看,鄉村旅遊仍處於低水平開發階段,正處在以初級的農家樂形式向鄉村休閑度假的新模式轉換的過渡時期。根據可滿足旅遊客源市場需求狀況、旅遊地基礎設施條件、主體旅遊資源的屬性特征、主要旅遊功能和旅遊活動性質,可以將西安城郊鄉村旅遊地分為以下四種類型五大特色板塊。其中四種類型包括:休閑度假旅遊地——包括度假村、旅遊村鎮、農業觀光區等;人文觀光旅遊地——包括曆史文化遺址、古建園林、科技文化藝術博物館等;自然觀光旅遊地——包括自然風景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田園鄉村等;人造娛樂旅遊地——包括鄉村旅遊主題公園等。五大板塊包括山嶽民俗度假帶、關中風情體驗帶、渭河田園觀光區、近郊精品旅遊區、古鎮文化旅遊區等五大特色地域板塊。至目前,西安市已形成了生活體驗型、旅遊觀光型、休閑度假型、民俗風情型、特色農園型、專題旅遊型6種鄉村旅遊產品模式。

8.2西安市鄉村旅遊存在的主要問題

西安市鄉村旅遊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5個方麵。

(1)城市休閑需求多元化與城郊鄉村旅遊產品結構單一的矛盾。西安市鄉村旅遊普遍存在旅遊產品體係單一,缺乏創新設計和文化品位的鄉村旅遊產品。景區缺少統一規劃,產業鏈缺失,對景區或其所依托的區域缺少綜合化、多樣化的發展規劃與項目設計,旅遊資源和支撐要素沒有得到係統、綜合性的有效開發與利用,開發效率低下。

(2)城郊鄉村旅遊經營模式與利益分配的矛盾。從西安市鄉村旅遊開發利益分配及其對村民的影響來看,村集體在本村開發鄉村旅遊後獲得不菲的經濟收入,但村民從鄉村旅遊開發中獲得經濟利益是有限的。農村居民階層分化影響村民從鄉村旅遊開發中獲得經濟利益程度,同時也強化了農村居民的階層分化。

(3)鄉村城市化下的城郊鄉村旅遊發展的矛盾。農村人口的城市化,產業的非農化與農村人口職業的非農化以及鄉村經濟結構多元化是實現鄉村城市化的重要內容。鄉村城市化對鄉村旅遊基於“鄉村性”發展提出了難度極大的問題。伴隨著鄉村旅遊的展開與旅遊收入的穩定持續地增加,農村的社會、經濟結構出現明顯的轉化,可能導致傳統農業生產和傳統鄉村社區的消失,並最終導致鄉村旅遊持續發展的物質與文化基礎消失。對西安市金滹沱村的調查結果表明,當地村民表現出對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衝突與融合,以及對鄉村旅遊發展的擔憂。

(4)城市空間擴展下的城郊鄉村旅遊景區的發展困境。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和城郊區一直承擔著為城市發展提供資源與要素、提供農產品等城市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以及提供剩餘勞動力的功能,同時也承擔著提供城市空間擴展用地資源的功能。在城市化進程中城郊土地用途和景觀類型的轉換、調整過程,以及相伴隨的複雜的人口城市化進程與經濟、社會結構巨變,不僅是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體現和結果,也是城郊景觀結構混雜和一係列社會問題產生的重要誘因,也形成了城郊鄉村旅遊與城市用地空間競爭的矛盾。

(5)鄉村社區發展與鄉村特色矛盾。旅遊業的興起成為鄉村社區發展與社會轉型的主要動力源,鄉村旅遊社區脫胎於傳統的鄉村社區,鄉村旅遊及其帶動的其他非農產業打破社區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在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增加了社區承擔的發展成本。失去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鄉村習俗與鄉村社會特征,鄉村旅遊和鄉村社區的持續發展將難以為繼。對西安市上王村和金滹沱村的調查結果表明,西安市鄉村旅遊開發所引起的鄉村社區的變化及可能的問題還不突出,或許這也正是西安市協調鄉村社區發展與保持鄉村特色的機會。

8.3城鄉休閑產業體係下的西安市城郊鄉村旅遊空間組織

鄉村旅遊開發與空間配置以城鄉景觀與環境差異為基礎進行“圈層結構”式的開發與配置模式,存在認同城鄉二元空間結構並放大這種空間結構社會效應的可能,以及在區域整體空間上城鄉基本處於“空間對立”狀態的問題;采用類似“同心圓”的模式進行空間配置隻能以圈層擴散的空間形式出現,城市生態空間規劃失效則導致這種動態的生態嵌合體以在近郊不斷消失、在遠郊不斷新增的形式進行空間結構的演化;不同距離下的鄉村旅遊景區受城市化影響不同,不同遊程遊客需求不同,鄉村旅遊產品供給與特色差異也應相應變化。對於距離城市不同遊程的鄉村旅遊景區需要根據景區資源特色、開發相適應的產品和景區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