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育與被培育的同時,多文化、多技能、多元的人才結構充分地分享和交流,也是激發創造力、保持組織活力的重要來源。
3激發人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人才經營中應當更加關注人才及其價值的發掘。生態型組織通過“賦能、放權、讓利、給名、施愛”等多種方式,不斷激發個體的活力,鼓勵創新創業,對優質的創意想法及創新項目進行投資孵化,給予資金、技術等各類支持,並扶持其做大做強,構建專業多元化的人才梯隊。比如Facebook(臉書)倡導的“黑客文化”,鼓勵積極表現,基於事實反對權威,每過幾個月就舉行黑客馬拉鬆大賽,個人和小組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創意開發原型產品,評選優勝者,從而發現人才,激發個體“發光發熱”。
生態型企業的人才激發,更多的是開放與分享帶來的思想碰撞和知識混合。所以,生態型企業人才,通常更為優秀,更加主動,更多自我驅動。
3.1.2人才生態的管理邏輯和關鍵點
打造人才生態,就是要讓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願意加入組織,並能獲得自身成就,釋放人才價值,從而帶動生態的生生不息、生機勃勃。在此過程中,由事業共同體向命運共同體過渡。
那麼,人才生態的管理邏輯和關鍵點是什麼?
(1)從企業發展邏輯看,傳統企業是用“方向—戰略—組織—人才”的邏輯,平台型企業是用“方向—人才—戰略—組織”的邏輯,而生態型企業則是用“方向—頂尖人才—戰略—組織”的發展邏輯。要成為商業生態的構建者和主導者,必須用“摘尖”策略獲取頂尖人才,給他們廣闊的天地,把他們的價值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盡早釋放,產生價值,創造奇跡。
(2)從人才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貢獻看,傳統企業需要的是雇傭職責明確的“螺絲釘”,平台型企業是平台和人才相互借力,人才承接平台模式下的裂變式擴張,是從量上補充核心競爭力;生態型企業則是頂尖人才決定子生態,承擔著融合與顛覆式創新,是從質上決定核心競爭力。
(3)從人才集群效應看,傳統企業人才難以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麵臨中高端人才的流失;平台型企業是競合關係下的弱異質化人才聯盟,對企業資本麵的拉動有限;生態型企業則是深度融合與創新的多元頂尖人才生態,對資本的背書、信心拉動極大。
(4)從人才類型看,傳統企業以職業化人才為主,看重“愛崗敬業”;平台型企業以“潛力股+小咖”為主,看重創業精神和經營潛能;生態型企業則以“大咖+泰鬥”為主,更看重縱深整合行業、橫向化反創新的能力。
(5)從人才管理的“聚攏人—培育人—激發人”邏輯看,平台型企業在三個環節均需較多發力,生態型企業則極重視“找對人”,依據人才冪律,最大化釋放“摘尖”效應,憑借頂尖人才的資源和能力弱化培養人的壓力。並且,與頂尖人才為伍,和高手同行,本身就是對優秀人才的激勵和吸引。
(6)麵向未來,傳統企業不得不麵對有能力、想做事的中高級人才的流失;平台型企業不得不直麵生態型企業的“慘烈打劫”,從做大平台逐步進化為做強生態;生態型企業則必須直麵全球範圍生態之間的纏鬥,其實質就是全球範圍頂尖人才生態之間的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