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案例 蒙牛乳業暨牛根生沉浮啟示錄(1 / 1)

“一杯奶可以強壯一個民族”。沒有幾個行業,能象中國當代的乳業一樣如此前景誘人、如此波瀾壯闊。在乳業發展史上,沒有幾家企業,能像蒙牛一樣令人血脈賁張、令人扼腕長歎。

1999年,離開伊利的牛根生等人創立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他們以1000萬元資本金起家,通過抓產業鏈兩端、帶外協加工的“輕資產運營”模式迅速崛起,第一年實現銷售額3700萬元。

2000年,蒙牛開發生產出中國第一袋利樂枕牛奶,當年實現銷售收入2.47億元,業內排名上升至第11位。

2002年,蒙牛接受摩根斯坦利、鼎暉和英聯等全球知名投資機構注資2599萬美元;當年銷售額突破21億元,行業排名第4位。

2003年,伴隨“神舟”五號航天員遨遊太空,蒙牛銷售收入飆升至40.71億元,在中國乳製品企業中的排名上升為第2位,創造了創業3年多時間裏平均一天超越一個競爭對手的“火箭速度”!

2004年6月,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當年實現銷售額72.14億元,打贏了兩年前與外資簽訂的對賭協議。

2005年,伴隨著“酸酸乳超級女聲”快樂了全中國,蒙牛主營業務收入也樂滋滋地攀升至163.39億元。

2007年,蒙牛乳業實現營業額213.18億元。短短8年時間內,蒙牛一舉奪得液態奶、冰淇淋和酸奶銷量的“三冠王”!

正當蒙牛高歌猛進之時,“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了。盡管2008年蒙牛總收入依然增長11.9%,以238.65億元首次躍居國內第一,但虧損額卻高達9.49億元。禍不單行,2009年2月,蒙牛高端產品特侖蘇被爆出添加了OPM有害物質。

2009年7月,中糧集團和厚樸基金以61億港元入股蒙牛公司,成為單一最大股東。兩年後,中糧集團進一步增持蒙牛乳業。

然而,中糧入主後的蒙牛業績增長呈相對放緩態勢。2011年,蒙牛實現主營收入373.8億元,而伊利股份主營收入為374.5億元,領先優勢被後者反超。

2012年4月,蒙牛乳業再次換帥,以牛根生為首的十大創業元老全部淡出管理層。

蒙牛的時代輝煌離不開富有創意的市場營銷和商業模式,留給世人的不隻是背影。隻有上升到戰略定位層麵,才能對其成敗得失做出更深入、係統的理解和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