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藏頭護尾及其他(1 / 1)

藏頭護尾及其他

品藝

作者:韓石山

除了寫文章,平生最大的愛好,是寫毛筆字,俗所謂書法者是也。

在我看來,一個讀書人,會寫毛筆字,是稀鬆平常的事。不會寫,反倒是奇哉怪也。

我的字,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能拿得出手,是敢自信的。有人說,韓先生這字,是典型的文人字。我聽了並不受用。說這話的人,有的是無意,覺得你是個作家,是個文人,寫下的字,自然是文人字。有的怕不盡然,帶著某種程度的不屑,你也寫字,夠不上書法家,好賴是個文人,就叫文人字吧。這就不對了。過去好的書法,全是文人字。現在是不是這樣,就難說了。有一個姓王的作家,多少年前我見他的毛筆字簽名,還是一橫一橫,再一個豎右折,照樣譽滿天下,你又能說什麼。

對書法,很久以來,我就有濃厚的興趣。太神奇了,可說是一種極致的藝術,藝術的極致。跟書法相比,寫作隻能說是次一等的藝術。一篇文章,可以反複修改,書法不行,一筆下去,成了什麼就是什麼,沒有修改的餘地。分開說,我的研究的興趣,要大於臨寫的興趣。

人們常說的“藏頭護尾”,有好多年我都弄不明白,說的是寫一畫呢,還是寫一個字。問書法界的朋友,都說是寫一畫,又問,那寫一個撇,可以藏頭,又如何護尾?我覺得極有可能,說的是寫一個字的。後來終於讓我找到了證據。民國二十六年,丁文雋出了本《書法精論》,一九八三年北京的中國書店影印了,書中對蔡邕的書論甚是推崇。“藏頭護尾”這個說法,就是蔡邕提出來的,原話是:“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有力,肌膚之麗。”若理解成說的是寫一畫,“力在字中”就成了筆畫的中段。前麵藏了,後麵護了,哪兒體現力呢,隻能是筆畫的中段。丁文雋先生的解釋,起初還有些含糊,接下來就清楚了,他說:“中間走筆宜疾,疾行而過,始見筋骨,而力在字中。”這麼說來,藏頭護尾就成了寫一個字時,起筆要藏頭,落筆要護尾,中間要疾速而過,以彰顯筆畫的力量。

還有傅山那個“四寧四毋”,這多少年,一直被奉為名言,山西的書家,最是推崇。以我之見,此乃校正之法,而非習字之法,若以此指導學生習字,肯定是誤人子弟。

傅山的“四寧四毋”,說全了是:“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這是一首詩後麵的跋語,詩名《作字示兒孫》。也即是說,傅山的這個說法,是教給自家兒孫習字用的,有特定的背景。傅家的孩子,自幼習字,多師法王羲之、王獻之、趙孟頫、董其昌,有了二王趙董的底子,不免會因媚生巧,浮華不實,著意安排,這些都是書法的大忌,怎麼校正呢,那就用“四寧四毋”這個法子。也就是說,這是矯正之法,而非習字之法。若不明底裏,以此自命,沒有二王趙董的底子,一上手就是又拙又醜,又支離又率真,那豈不是自蹈死地嗎?以此指導學生,豈不是害人子弟?

一次與友人談及書法,我說了這上麵的話,又讓看了新裱出的幾幅字,友人說,你該辦個書展,讓朋友們見識見識,我笑了,指指字幅,說你看我的書件,每幅上麵都有個引首章,是我自己刻的,是“三流”二字。當一個三流作家,盡夠消遣此生。當個三流書法家,風流自賞還說得過去,辦書展可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羞恥二字為何了。

選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