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衰則包括曼妙的天樂不再揚起、身上自然散發的光芒逐漸褪散、洗浴的水居然會沾在天人滑膩的凝脂之上,同時對妙欲之境起了戀戀不舍的心,以及原本無礙的天眼也受了影響,無法像以前一樣普照大千世界。
天人五衰是最終的悲哀也因為天人平日過著極為享樂的生活,平均壽命又極長,以最短的四大王天為例,是以人間五十歲為其一晝夜,估計可享壽五百歲;而在這種壽命長、生活享樂的狀況下,天界眾生很容易產生“常、樂、我、淨”的顛倒想,所以一旦臨到天人五衰的境界,很少不起嗔心的,也就很難不墮入惡道了。
因此在六道當中,天道誠然隻有樂沒有苦,但是樂盡之後的苦,卻也是沒有修行的天人難以承受的,較諸人道的有苦有樂,也有修行助道的因緣,長遠來看,天道眾生反而有其不幸。
“天人五衰”,《法句譬喻經》裏就有一則關於帝釋天的故事。帝釋天在臨命終時,知道自己即將墮入世間,受胎成為一個做陶人家裏蓄養的驢子。就在他身體逐漸出現大五衰現象,憂心忡忡之時,幸好他及時想起佛陀是三界之中唯一能濟人苦厄的救主,所以趕緊到佛陀處求法。
當他正專心一意虔敬皈依佛法之時,發現自己竟然在一瞬間已到了做陶人家的驢腹裏;還好這頭驢子不知為何突然掙脫繩索四處亂竄,弄壞了主人完成的許多陶製作品,主人一怒之下痛打了驢子一頓,並傷及腹內的幼胎,帝釋因此逃過一劫。
感念佛陀的威德力,帝釋不但得悟無常的意義,更加精進奉持解脫之道,成為喜聞佛法、護持佛法的護法神。
以好戰出名的阿修羅道,因有福報而沒有德性有的說法隻是將他納入鬼神中,或說是墮落的天人,北傳佛教將他列入善道,南傳佛教則歸類入惡道中。
阿修羅原是印度遠古諸神之一,被視為惡神,屬於凶猛好鬥的鬼神,經常與帝釋天爭鬥不休。如同阿修羅的梵文翻譯意指“非天”,他的果報殊勝,能生活得有如天人般享福,但卻沒有天人的德性,性好爭鬥。
阿修羅另被稱為不飲酒神,則有段典故。據說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羅原本是很愛喝酒的,但是因為他們喝的是由海水釀成的酒,總是味道鹹苦,所以一氣之下就發誓再也不喝酒。
轉生到阿修羅道者,過去生雖無大惡行,但是輕慢心很重,非常驕傲,不是瞧不起別人,就是忌妒別人比自己優秀。《業因差別經》詳細條列出十項業因,包括身行微惡、口行微惡、意行微惡、起驕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與回諸善根。
因業力的牽引,阿修羅可分為胎、卵、濕、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其威力,展現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卻由於降德而遭貶墜;濕生者身在畜生道,住於水****,朝遊虛空,暮歸水宿;化生者身在天道,誕生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