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心錄——中國當代文學中所描述的美國華族(1 / 3)

(本文係作者於2000年10月在紐約召開的《華族對美國的貢獻》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言。)

中國有一種優越的生存本能,一種新奇的、超自然的、非凡的活力……她學會了如何使自己的靈魂——嗚呼!那個經常受傷的靈魂——振作起來……在她的笑聲中,我有時發現一種懶於革新的惰性,有時則發現一種頗覺高傲的保守。懶惰?高傲?到底是什麼?我也不清楚。然而在她靈魂深處的某個地方,存在著一種老犬的狡黠,一種給人以奇怪印象的狡黠。多麼奇怪又古老的靈魂!多麼偉大而又古老的靈魂!

——摘自林語堂先生1939年出版的《吾國吾民》一書開篇引言

一、英文的中國與中文的美國

華族對於美國的貢獻,除經濟、工商、科技、社會、服務等諸多方麵之外,文化亦是其中的重要方麵。而在文化的傳播滲透中,文學作品功不可沒。

由於中美語言的不同,所有同美國有關的華族文學作品,在事實上分成了兩大類別:用英文書寫(或被翻譯成英文)並出版,表現華族曆史、生活(大部分故事發生在中國本土)的小說;用中文書寫、在中國大陸以及港台地區出版、表現華族在美國生活的作品。這兩大不同語種卻又源於華族生活的文學作品,在功能上具有雙向的作用:英文作品中所描寫的“中國”和“中國人”,使得閱讀英文的美國人,可從中直接感受中國的文化魅力和中國人的獨立品格,它們對於美國多元文化的影響,是長期的、無形的和漸進的。而中文作品中所描寫的華族在美國的生活,使世界各地的中文讀者,可間接體驗今天在美的華族,正由過去的從屬地位演進為美國主流民族之一的趨勢。華族在美國所獲取的種種成就,將成為美國曆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英文的中國

在“英文的中國”裏,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A:“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留學美國的學者作家,直接用英文寫作有關中國的著作。例如林語堂先生的《京華煙雲》、《吾國吾民》等。美國作家賽珍珠在為《吾國吾民》一書所作的序文中評論說:“中國人向來就是一個驕傲的民族,它具有坦率與自豪的資本。對中國的理解應該是具有智慧和洞察力的理解……這本書問世了,正如所有偉大的書籍終會問世一樣。它滿足了以上所有這些要求。它實事求是,不為真實而羞愧。它寫得驕傲,寫得幽默,寫得美妙,既嚴肅又歡快,對古今中國都能給予正確的理解和評價。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最真實、最深刻、最完備、最重要的一部關於中國的著作。更值得稱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國人寫的,一位現代的中國人,他的根基深深地紮在過去,他豐碩的果實卻結在今天。”(摘引自1994年學林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全譯本。)

B:曾在美國留學後歸國的作家,文學成就斐然,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例如胡適、老舍、巴金、冰心等人。其中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英譯書名為《洋車夫》),在紐約出版,一時風靡美國,一年內發行100萬冊,成為當年的暢銷書。還有《離婚》、《四世同堂》(英譯為《黃色風暴》)、《貓城記》等等,被美國一些書評家認為“含蓄地全麵地證明了中國光榮的、高尚的道德傳統。”“能夠超越出去,從有限的世界見出無限的世界。”“它給人以曆史感、文化感、民族性——一個數千年所凝聚發展而成的中國人個性,都從這些卑劣、奴相、忍辱、恭順、奉承以及奮鬥、刻苦、勇敢、正義、平凡的人物身上,充分表現了出來。”(摘引自《老舍研究在美國》。)

C:移居美國多年的華裔作家,用英文寫作的作品。例如第一代華人移民的後裔,在美國本土生長的作家湯婷婷女士的《女鬥士》;20世紀五六十年代移民美國的聶華苓等;改革開放後移民美國的大陸人鄭念的“文革”紀實《上海生死劫》、定居英國的“知青”張戎,用英文寫作並出版了長篇紀實作品《鴻》。美國的《時代周刊》曾評論說:“張戎的寫作手法不同凡響,她娓娓道來,不動聲色……大有狄更斯之風格。”還有近年來因《等待》一書在美獲獎的新人哈京等等。

D:港台與大陸作家所著的優秀文學作品的英譯本。例如王蒙先生的《布禮》(《布禮》BOLSHEVIKSALUTE(華盛頓大學出版社翻譯出版)1989年。)、《堅硬的稀粥》(《堅硬的稀粥及其他故事》

THESTUBBORNPORRIDGEANDOTHERSTORIES(美國GEOGEBRAZILLER出版社出版)1994年。)、《活動變人形》(《相見時難》ALIENATION(香港三聯書店出版)1993年。)。他的短篇小說《買買提處長逸事》還被收入美國中學英文課教材。馮驥才先生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美國夏威夷大學出版社)。)、《100個人的十年》(《100個人的十年》(美國藍登書屋出版)。)。張潔的《沉重的翅膀》(《沉重的翅膀》HEAVYWINGS(美國GROVEWEIDENFELD出版社)。)、《幽默小說集》(《幽默小說集》ASLONGASHOTHINGHAPPENSHOTHINGWILL(出版社同上)。)、《愛是不能忘記的》(《愛是不能忘記的》LOVEMUSTNOTBEFORGOTTEN(美國CHINABOOKS出版社)。)。(1992年張潔還曾獲贈“HONORARYMEMBEROFAMERICANACADEMYANDINSTITUTEOFA RTSANDLETTERS”稱號。)還有張辛欣的《北京人》、莫言的《紅高梁》、王朔、餘華、虹影等作家的作品,以及北京外文局翻譯出版的許多當代文學譯作。由於篇目繁多,無法在此一一列舉。

E:美國漢學界的華裔學者,如柳無忌、洪業、陳世驤、周策縱、夏誌清、葉維廉、許芥煜、劉若愚、羅鬱正、餘國藩、王靖宇、李歐梵、王靖獻等人。雖然他們創作的是大量著述並非小說,卻在翻譯和研究方麵,開一代學術之風尚,為漢學傳播做出巨大努力和成就。

英文寫作與譯成英文的作品,是給美國人讀的,雖然目前尚未完全進入美國的主流文化閱讀,我們也很難知道它們究竟對美國人的文化心理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但通過這些作品,艱難的溝通已經開始並正在步步深入。美國讀者會逐漸懂得,那個曾經封閉的古國,不僅有著悠遠豐厚的文化遺產,更有著積極進取的力量和智慧。中華民族既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語言、生存方式,具有對人類世界和自然環境在哲學意義上的詮釋,但在人性的本質上,任何民族之間都具有相通的符碼,無論用何種語言書寫的文學作品,它所表現的人性深度、情感、欲望和對於自由正義和真善美的渴求,都能喚起人們內心的共鳴和震蕩。

英文的中國,為英文讀者打開了一扇沉重的中國之門,把遙遠而神秘的中國拉近到眼前,可以細細察看。也為那些對中國一無所知卻又狂妄自大的美國人,扭轉著曆史留下的種種偏見。或許有一個美國人,就是因為讀過某個關於中國的英文小說,被深深打動並從此對中國發生了興趣呢。

中文的美國

對於“中文的美國”,我們應該知道得更為清楚些。

除了老一輩的學者,如胡適、冰心等20世紀二三十年代寫下的留美印象記和散文之外,那些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赴美留學的港台作家,又寫下了大量有關新移民在美國生活的文學作品。從華族千百年來“落葉歸根”的文化心理,進入到“落地生根”的現代意識,是華族文學作品思想內蘊的一大進展。中國大陸改革開放20年來,陸續訪美的作家所寫的訪美觀感和散文隨筆,定居美國的“留學人”所寫的“留學生文學”,以及旅居美國後歸國的學人所寫的美國生活紀實,更進一步拓寬了這片領域。在“中文的美國”中,已表現出華族逐漸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態勢,開始成為超越階級和國籍的世界公民。美國華族不再僅僅是屈辱的華工、偷渡客、蝸居唐人街的商販店主,至20世紀末,美國華族的知識階層在美成功創業的比重越來越大,他們在政治、經濟、商業、文化方麵對美國社會做出種種貢獻,在文學作品中都得到了局部和相關的反映。

“留學生文學”是“中文的美國”中,一支裝備精良、技術全麵的主力部隊。根據不完全的資料,在紀實文學一類中,近年來較為流行的有錢寧的《留學美國》,陳燕妮的《遭遇美國》、《告訴你一個真美國》,周勵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高小剛等人合集的《女博士旅美打工記》,曹桂林的《綠卡:北京姑娘在紐約》等。在這些作品中,新一代大陸移民在美國拚搏奮鬥的艱辛和頑強的真實例證,可觸可感,催人淚下。對美國社會的解析和批判,也有一定深度。

小說作品曆經20年的磨礪,已呈現出較為成熟的狀態。故事的內容和表現方式,與紀實作品相比,則更豐富複雜更曲折含蓄。近年來較為活躍的小說作者,可開出一串長長的名單:嚴歌苓、小楂、嚴力、薛海翔、戴舫、高小剛、於癅、堅妮、盧新華……他們的作品“凸現著人們在變革中那種追求與彷徨、興奮與痛苦同時交織的複雜心態”。“不少留學生作品中所透露的那種接近與疏離、清醒與惆悵、獲得與失落以及鄉愁、鄉怨等情感,從一個新角度,展現了現代人心靈深層的搏動。”“‘苦’逼得他們充分發揮了自己體力上和智力上的潛力,適應了那裏激烈的生存競爭”,“他們由此更深地入了國外社會,對中西文化的矛盾衝突,對無根的邊緣地位,有著進一步的體驗……這些作品既可看作是我國留學生文學的延續,同時也可視作為作者所在國多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摘自《中國留學生文學大係——當代小說歐美卷》序一,作者江曾培。)

下麵,我將對近年來在中國國內發表的“留學生文學”,作一個簡單的綜述。

二、華族為美國貢獻了什麼

應該認為,“留學生文學”中所間接地折射出華族對美國社會的貢獻,更多體現在對美國多元文化的影響,屬於精神和心理的範疇。

我將此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麵:自尊、自強、自由。

自尊

對於個人尊嚴、人格平等、傳統文化美德的褒揚,對於喪失民族自信、喪失尊嚴的焦慮,是大多數留學生文學作品中反複出現的基調。作品中的人物幾乎都有意無意地認同著這個原則:在光怪陸離的異國土地上,“尊嚴”這塊心靈的領地,決不可輕易放棄。無論何等絕望的境遇,中國人在貧困潦倒的外表之下,仍然竭盡所能小心翼翼地維持著自尊和驕傲。這種也許可以被稱作“愛麵子”的虛榮習性,骨子裏卻是一種淩然不可侵犯的“古中央之國”的遺傳基因。他們在與美國社會的不斷衝突與磨合中,依舊深藏著中國人善良、友好、自律、嚴謹的品格。他們以此作為盾牌和矛劍,在自衛防範外來傷害的同時又可隨時靈活出擊。這種頑強堅忍的民族性,使他們在人欲物欲橫流的異域,如蠶食般默默開拓著自己的生存空間,得以立足並逐漸得到美國人的認同與欣賞。

來自上海的女作家王周生所寫的長篇小說《陪讀夫人》,較為強烈地表達了作為中國人的尊嚴和女性的自尊。故事描述一位在美攻讀博士學位的大陸留學生和他的夫人、孩子,為了解決住房、孩子就學和大學學費的困難,入住一戶美國家庭。美國家庭中的丈夫喬丹是位律師,妻子露西亞是一家銀行的部門經理,收入頗豐,屬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陪讀夫人”蔣卓君的工作是為這家人做清潔、準備早晚飯和看管小孩湯姆,月薪400美元。卓君努力工作,處處考慮丈夫廖沈讀書的辛苦和難處,為了有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常常寧願委屈自己和兒子,把寂寞和鬱悶藏在心裏。她燒得一手好菜,精心養護小湯姆,言行舉止大方得體,很快得到了喬丹和露西亞的信任和讚賞。喬丹是一個通情達理、公正寬厚,懂得關心和理解別人的人,他和卓君常如朋友一般交談,有時還將辦案中遇到的“華裔移民”問題(比如什麼叫做“赤腳醫生”)向卓君請教。但露西亞卻驕傲而自私,經常讓卓君加班帶孩子,多次耽誤了卓君每周三晚上的英語課,不僅絲毫不感到抱歉而且還不付加班費,並在錢的事情上斤斤計較,她的信條是:不要輕易開支票,哪怕隻是一分錢。

引文:

“聞聞看,湯姆,這是紅豆,紅豆的香味。記住,要和別人分享,東西才好吃,一個人吃就沒味了!”

“艾拉(露西亞為卓君起的英文名字),聽上去你在給我兒子宣傳共產主義思想!”

她回頭一看,露西亞倚在湯姆房間的門框上,打扮得美麗、高雅,翡翠色的長裙、白色的絲綢圍巾,光閃閃的耳環微微顫動,她微笑地望著兩個人,好像觀察他們已多時。

“這是你們美國出的書啊!”露西亞的話使她略略有些吃驚。

“這說明,美國人也有被共產主義迷惑的時候。”露西亞的身上飄來一股幽雅的香水味,邊說,邊走過來從她手中抱過湯姆,湯姆不高興地哼了兩聲,在她手裏掙紮。(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陪讀夫人》第83頁。)

又如:

“湯姆給媽媽先吃,是個好孩子!”蔣卓君稱讚道。聽到蔣卓君的表揚,湯姆笑眯了眼。

露西亞又驚奇又高興。她萬萬沒有想到湯姆會把餅幹先給她吃。但是嚼著嚼著,她突然皺起了眉頭:“艾拉,是你教湯姆把東西先給別人吃的?”

“是的,他先給別人吃,我就親他,表揚他。”蔣卓君不無得意地說。

“你是在用你們的一套教育湯姆。”露西亞憂心忡忡地說,“像這樣教下去,將來湯姆把他的工資也會拿去送人的!”

蔣卓君被露西亞的奇談怪論弄得哭笑不得:“這是分享,是人之常情呀!”

“我們在大學裏選修過馬克思主義這門課,我知道共產主義就是把屬於私人的東西給別人,毫無私有財產可言,所以美國人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