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 風景這邊獨好(1 / 3)

鄧樹棟先生編著的新書《十年課改我們走了多遠》即將付梓,委托我代之寫序。拜讀之後,感慨萬千,一時間覺得要說的話很多,思忖再三,就從三個方麵談談吧。

與樹棟結識,源於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在風起雲湧的2004年,他作為基層的一名學校分管教研的副校長,我作為分管全市課改啟動的教科所副所長,從“主客二分”兩個方麵論,讓兩人多了一些緣分,正可謂“誌同道合”、“相與為謀”也。

他是一個十分勤奮而執著的人,生活上十分簡樸,或許其貌不揚,凡事愛思考,勤於動筆,靠著“勤能補拙”的信念,在教育教學研究上已有了不俗的業績。2011年,欣聞他評上了自治區特級教師,我於心中默默稱慶,謂名至所歸。

看到他的書稿文字,讓我生出唏噓之感。對比之下,見出“敬業”、“執著”、“勤勉”上的差距,油然想到我“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原計劃想就《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與衝突》為題,成就一本書稿,書之目錄已列好,隻因精力、意誌不及,久已擱淺,設若“假吾天年十載”,我尚“壯誌可酬”。樹棟的新著,正好是我近十年來的夙願,如今我卻成“遺恨”,被樹棟填補。

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建校於新世紀之初,如今聲名鵲起,形成了較為豐厚的辦學理念和內涵,有了獨樹一幟的學校文化。源於普通高中課改,我曾經帶領銀川市的教科所團隊深入該校兩次聽課調研,與金存鈺、樹棟等學校領導交談中共鳴甚多,還曾被金校長邀請為全校教師做過專題講座。事後也曾參與過學校關於選修課教學的研討活動,由此結識了曹效琴、梅繼紅、龔新民、王曉東等名師。曾記得在高中課改進展到如火如荼,但又“最難將息”的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所有進入課改的普通高中學校領導與教師都充滿了焦慮困惑時,六盤山高中不畏險阻,勇於實踐探索,率先蹚出了一條基於校本實踐堅定走下去的路,讓課改於實踐中見到了曙光。我從銀川市23所高中(不含民辦)上交的交流彙報材料中,發現六盤山高級中學的實踐探索經驗做法最具含金量。於此時已確信,他們一定會在課改的起跑線上領跑並遙遙領先。有幸而言中,果然在2007年新課程背景下的第一年高考中,六盤山高中成為一匹“黑馬”,殺出了困難之重圍,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就在人們為之激動時,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以“山村孩子的城市學校”為題,報道了六盤山高中的這一不啻為“爆炸性”的新聞。於此“六盤山”課改經驗不脛而走,聲名遠揚。

於此前後,我不止一次向樹棟同誌索取過他們課改過程中的材料。深諳了他們《課堂導用》的編寫、三年大課表的排定、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實踐,以及類於洋思中學“四清”的推行(內容形式有一定的不同,不是學習模仿的模板翻製),讓我更多地“知其所以然”。如今不俗成績的取得,驗證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格言。

同為課改起步且實施,緣何會產生較為明顯的地域性落差,為何在理想與現實的“灰色地帶”會出現這麼大的“空域”。思考良久,竊以為“土壤”所致。“土壤”是“良田”還是“薄地”,決定了是“豐收”還是“歉收”,是過上“多元文化”的日子,還是過“緊巴巴”的疲於應付高考的日子,形成了學校與學校之間一種不啻為“鴻溝”般的差距。同為“天時”,六盤山高中贏在了“地利”和“人和”上。六盤山高中於課改之前已形成了“物競天擇”的氣候,名師雲集,於招兵買馬中薈萃了八方之精英,形成了“海闊天空”的智力交融優勢。新學校在管理上“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更利於實施並彰顯特色。這一切為課改“天時”的降臨蓄勢待發,打下了得天獨厚的基礎;課改以降,學校領導班子敏銳地把握住挑戰與發展的機遇,認真策劃課改整體推進過程,悉心分析所麵臨的困難,製定有效實施的每一個過程,精心麵對具體實施中的每個細節,不敢說事事都未雨綢繆,但都做到了用生命去負責,用熱情來轉化,從而走出了三年為一輪的發展期。在“二輪”課改中,他們化被動為主動,總結了首輪三年推進過程中的成敗得失,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主動謀求科學發展的抓手,終於迎來了後幾年愈加快速發展的時空。在後一階段,學校從豐富內涵、科學發展和跨越發展的視角,構建了開放生成的教育空間——請來了全國知名教育專家學者做“慧眼”,用教育科研作保障,在認準了的高遠目標上,作出理性而專注的努力,進一步夯實了課程改革自我謀求發展的基於“校本”的策略,使得學校管理、教育教學質量,以及學校文化的構建等方麵再上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