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向“倒屣相迎”的蔡邕學習團隊管理藝術(2 / 2)

對於個體而言,“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即是在“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己”的理念中找到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切入點:真誠地讚揚別人,不但會成就自己的美德,同時也會激勵人們更加勤奮努力,最終也達到成就他人品業精進的一種雙贏效果。這與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理念相吻合。這一信條在企業團隊建設中尤為重要。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講到凱斯·羅伯在印刷公司中成功運用這一原則的實例:印刷廠有時需要印刷高品質的產品,但公司中有位新人,他技術還不太熟練,他的總監很不高興,想解雇他。而羅伯知道這個情況後,親自找年輕人談話。他告訴這位年輕人,他最近收到了他的一件印刷品,感覺非常滿意,指出了印刷品好在哪裏及這位工人對公司的重要。幾天後情況大為改觀,這個年輕人告訴同事,羅伯非常欣賞他的作品,從此他就成了一名細心忠誠的工人。同理,日本東京國民素質研究會曾深刻總結了日本戰後迅速發展的原因,他們認為:“我們日本國民的一大優點是,對外人不停地鞠躬,不停地說好話。可以說,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善於讚美別人是日本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因。”

《弟子規》言:“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過分地批評、指責他人的是非,不但會使自己的德行虧缺,甚至會給自己帶來災禍。在企業及其管理團隊的建設中,也要注意揚惡規過度。如果企業的領導者不注意方式方法,過度地指責、批評、抱怨團隊中成員的諸多缺點,不但不會激勵員工積極進取、勤奮工作,反而會降低員工的工作熱情,使其日漸抵觸自己的工作。這種負麵情緒一旦產生,必將影響到企業團隊其他成員,久而久之,就會在企業中形成一個負麵的、灰色的氛圍。這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無疑是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所以盲目地批評是起不到什麼效果的,隻會傷害別人的自尊,破壞他人對自身價值的判斷,甚至招致嫉恨。

但是,“揚人惡,即是惡”並不是說團隊中員工的一切錯誤、紕漏都不應該被指出和規過。《弟子規》有雲:“過不規,道兩虧。”有錯誤而不互相規勸,雙方的道德都會有欠缺。作為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懲惡揚善、弘揚正氣是其職責,但“規過”並不是要用揚惡的方式來實現,“規過”是一種合理的、善意的勸導或告誡,使人主動改正錯誤,並日臻完美。“揚惡”是一種惡意的批評、指責,而管理的魅力卻在於,既要從性本善出發,樹立企業價值之榜樣,通過對欲望的開發和激勵,抓住人脈,還要從性本惡出發,通過強化企業製度建設,來實現對員工欲望的梳理和製約。此外,還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用製度和文化達到規過和避惡目的,而不是用過度的揚別人的惡來規過。在企業管理中,“規過”而不“揚惡”,需從積極層麵勸人以善、導人以德,要忘掉“善”與“惡”的芥蒂,通過建立企業環境,建設企業製度和企業文化,來鍛造企業的核心價值觀,這樣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團隊。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B。F。斯金納通過實驗發現,那些因為表現好而得到獎勵的動物比那些因為表現差而挨罰的動物學習的速度更快,並能將學會的技能更有效地保持下去。近期的研究表明這個結論也適用於人類。

美國19世紀哲學家兼詩人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曾說:“人生最漂亮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在真摯地輔助別人之後,同時也輔助了自身。”莎士比亞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讚賞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沒有陽光,我們就不能生長。”這些與《弟子規》裏的“道人善”與“揚人惡”的哲理其實是異曲同工的。

管理的實質是人的管理,把握人性的特點是管理的基礎,我們在用科學的標準化流程來管理企業時,更要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理念來進行深層次的管理思考。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弟子規》是集中國樸素哲學大成者,它闡述的許多哲理值得管理者認真學習和感悟,其中把握好“道人善”和“揚人惡”的辯證法對企業團隊建設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