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向“倒屣相迎”的蔡邕學習團隊管理藝術(1 / 2)

蔡邕是東漢時期傑出的文學家。當時,他在朝野名震一時,常常是賓客盈門。但是,蔡邕從不高傲,非常尊重有才學的人。有一位年輕的才子叫王粲,出身名門望族,才學出眾。一天,王粲來到長安,去拜訪蔡邕。蔡邕聽說王粲來了,馬上出門相迎,甚至把鞋子都穿倒了。他把王粲迎進家中,向賓客們進行了介紹,並對王粲大加讚譽。王粲為此深受鼓舞,後來成為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建安七子”之一。這就是有名的“倒屣相迎”的故事。

灌夫是西漢的一名將軍,勇猛善戰,疾惡如仇,但他有一個缺點,就是脾氣太直,說話不分場合,不講究方式。由於他和當時的丞相隔閡很大,有一次,在丞相的婚宴上,灌夫因為一杯酒,和丞相爭吵起來,於是把丞相平時所做的壞事當著滿朝文武官員的麵都說了出來,以致攪散了宴會。丞相是皇上的舅父,當然不會放過他,最後灌夫被捕處死。

以上兩個故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是從不同角度論述同一個問題。“倒屣相迎”是講述成人之美、道人之善的故事,“灌夫之死”講的是揭人之短、與惡相爭的故事。善與惡一般會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或組織當中,因為它是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麵。曆史的前行與人類的進步其實在某種方麵來講是一部善與惡鬥爭的故事。揚善懲惡是人文精神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一個人、一個社會最主要的道德行為。但是,如何正確剖析一個事物的善與惡,對待善與惡采取什麼方法才能更好地起到既能治病救人又不會危害自身的效果,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哲學命題。

在儒家啟蒙經典《弟子規》中就有如何處理善與惡辯證關係的論述。《弟子規》說道:“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這幾句話的意思是:“別人的缺點,不要去揭穿,對於他人的隱私,切忌去張揚。讚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當對方聽到你的稱讚之後,必定會更加勉勵行善。張揚他人的過失或缺點,就是做了一件壞事。如果指責批評太過分了,還會給自己招來災禍。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勸善規過,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養。如果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兩個人的品德都會有缺陷。”

古聖先賢通過自己對生活的深刻體悟,將自己的生存智慧和法則彙集成經典,滋養著中華傳人的心靈並成為指導其行為的指路明燈。《弟子規》即是其中之一,它是儒家的經典之作,是人們為人處世的燈塔,是一部充滿哲理的哲學經典。《弟子規》裏的這幾句話充滿了哲學意味,它用通俗的語言說出了處理善與惡的方法,說出了“道人善”和“揚人惡”的辯證法。“道人善”和“揚人惡”是為人處世所繞不開的行為方式,大到社會,小到企業,我們每時每刻都麵對著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善與惡。怎樣對待別人的優缺點,幫助別人改正缺點,怎樣激勵別人發揚優點,是一個組織和企業團隊建設成敗的關鍵。

任何一個人都具有人性“善”與“惡”並存的本質,我們每個人不論是否承認,我們的內心世界都並存著善與惡的成分。對於一個企業組織來說,同樣如此。管理的實質其實是教導組織中的成員選擇、激活與擴展善的心智模式和行為模式,摒棄惡的成分,也就是揚善抑惡。“善”是指積極向上的心理與行為,表現為勤奮工作,積極向上,認真負責,堅韌不拔,敬業敬人,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業務水平。所謂“惡”是消極怠惰的一種心理和行為,表現為狹隘自私、剛愎自用、故步自封等不良職業習氣與業務能力。要達到揚善抑惡,管理者必須首先要道善,因為道善是抑惡最好的方法。管理者要想構建一個和諧的、積極向上且同心同德的團隊,必須讚揚每個成員的優點和樹立組織整體的價值觀,“道善”以達到“抑惡”的目的。企業家的使命與職責是構建出有利於“道善”的環境,通過對各類要素進行有序、合理、科學的組合,並配以組織製度、指令計劃、獎懲措施、任務布置、文化宣貫等形式,構建出有利於激勵被管理者忠於職守、積極向上、開拓創新等“善”的企業文化主線,並加大建設力度,這樣就會抑製弱化其狹隘自私、怠惰、唯利是圖等“惡”的環境氛圍,形成以“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為主流的優良團隊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