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儒學團契傳統與法住人文活動答香港《法燈》訪談錄,原載《法燈》2005年6月15日,對錄音稿略有修正。

●香港法住學會《法燈》記者

○尤西林教授

●:你發表過很多關於現代哲學的觀點和對西方文化的看法,希望你能夠給我們一點意見,看看我們能否有更大的發展。

○:我在1994年第一次來法住拜訪霍韜晦教授,當時法住還在窩打老道,給我深刻印象的是法住的條件雖然很簡陋,但霍教授有一種使命感,他要承擔中國文化,要讓中國文化回應現代生活的各種挑戰。這次我是第二度來訪,霍教授這種精神依然如故,法住亦發展成為一個很大的團體。我看到不同年齡、來曆的人在法住學習。法住近年的發展不僅是外在設施增加了,工作擴展至新加坡、廣東,更重要的是法住通過自己努力,代表了今天傳統文化及學術如何回應現代性的挑戰。在我看來,最獨特的一點是,法住提供了一種現代人文團契的模式,這個模式是具有典範意義的。

孔子說的為己之學,到了今天的學者往往留下的隻是四庫全書式的經卷文字。我不是說這不重要。不過,如果與儒學當初在世上出現所承擔的曆史使命相比,確實是極不相稱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退步。儒家的學問今日被很多學者隻當成一種學業,實際上跟現代生活的人文需要差距很大。今天的中國,物質生活很豐富,但在另一方麵,人的精神生活受到逼迫。西方文化也有同樣的問題。知識份子通過自己的文字演講與學術研究作回應,但是它的影響隻局限在精英階層。可是傳統文化的人文價值,若隻有這樣的回應方式,便有很大的缺陷。現代精神生活注重的是韋伯所講的私人空間,政府不能過問,但現代人卻感到從來沒有過的孤獨。他們的精神生活貧乏,欠缺可以交流的對象,最後在金錢、商品至上的壓迫下,對時間、空間的天然感覺都改變了,對生活質量造成非常深遠的傷害。對這種傷害現代學者在他們的語言文字的表述中有非常深刻的研究。但法住不僅僅在學理層麵堅持對現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並要將之轉化為人的實際的生存狀態,特別是一種突破現代私人化限定的文化團契狀態。法住對教學方式的探討,有十多年或更長的時間,積累了很多經驗。我留意到法住的活動以家庭和睦、孩子的教育、自我反省為主題,這些問題一如《周易》說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儒學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吸收了現代其他有價值的文化。法住通過各種研討班與團體活動,將之轉化為個人非常真實的一種生存方式,這樣便回到儒學發源的形態,它正是原始儒學團體的生存方式。法住實際上追隨並複活了孔門師生以教育為依托的精神團契傳統,而現代學者(包括儒學)的個體學術生活已失掉了這一傳統。

●:尤教授你看霍教授與新儒家如劉述先先生、杜維明先生有甚麼分別?

○:劉先生在我的印象中是傳統的學院學者,他的著作、演講是傳統學院式的研究,這種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杜維明先生進行中國文化全球性的宣傳、鼓動,他走出了學者的書齋,但是他依然局限在精英階層,停留在語言文字交流的層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