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人文學科的方法(3)(2 / 2)

摹狀詞正是以其本體論功能而獲得了審美判斷性。羅素的摹狀詞理論尚偏重於指稱性(斯特勞森與唐奈蘭後來的修正則突出了語境與表情意味)。但隻要我們沿著摹狀詞的意向推廣展開來,其虛擬想像的程度便會提高,情感色彩也將隨之濃厚。在足夠具體生動的細節支撐下,即使最虛幻的神祇也成為實在存在而親切可感。使我們進入意會世界的摹狀詞,當它達到足夠數量時,我們便會明確地辨識出:那其實就是一段詩語如戀人敘述“愛情”時總近於做詩一樣,關於“人民”(這是弗雷格點名的“空類”)的摹狀(描述)實際也是一首“人民”之歌。。

四、現代本體論的美學趨勢

同審美判斷的摹狀詞承擔了本體論功能相一致,分析哲學在否定了邏輯意義的本體論之後,實際又導致了一種美學化的本體論。卡爾納普斷言,“形而上學的(假)陳述並不是用來描述事態的。……它們是用來表達一個人對人生的總態度的”參閱卡爾納普《通過語言的邏輯分析清除形而上學》,中譯文載於洪謙主編《邏輯經驗主義》(上卷),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33頁。。“藝術是表達基本態度的恰當手段,形而上學是不恰當的手段。”參閱卡爾納普《通過語言的邏輯分析清除形而上學》,中譯文載於洪謙主編《邏輯經驗主義》(上卷),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34頁。這種以審美取代本體論的趨向事實上已成為20世紀西方各派哲學的普遍觀點。胡塞爾堅持肯定感性直觀之外的本質直觀,“它被看作是用現象學態度觀察的先驗純粹體驗的描述性本質學科。”胡塞爾:《純粹現象學通論》,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181頁。在分析哲學那裏曾被視為消極現象的摹狀詞(偽專名),在現象學中卻成為懸撂專名概念,以呈現意義體(noema)的積極狀態。沿此方向後來海德格爾宣告邏輯傳統的“哲學”的消亡,本體之“Sein”的專名被否定性的“χ”形符號或描述性的“事件”(Ereignis)所取代,而關於本體的邏輯體係讓位於詩化之“思”。羅蒂在綜述20世紀西方各派哲學時這樣寫道:“決定著我們大部分哲學信念的是圖畫而非命題,是隱喻而非陳述”,20世紀西方最重要的三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與杜威所預示的文化前景已“不再由客觀認識的理想而是由美學升華的理想所支配。”④參見理查·羅蒂《哲學和自然之鏡》,三聯書店1987年版,導論第9頁,中譯序第16頁。文學藝術將由傳統的邊緣位置進入文化的中心④,而“在英美國家,哲學已經在其主要文化功能方麵被文學批評所取代,……在黑格爾未被忘記的國家裏,哲學教師的文化功能完全不同,它更接近於美國文學批評家的地位。”《哲學和自然之鏡》,第181—182頁。羅蒂沒有提到,本體論的美學轉向更早已發生於馬克思主義之中,本世紀重要的(如果不是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盧卡奇的晚年總結性著作《社會存在本體論》,正是以審美特性的研究為依歸的。

然而,本體論的美學轉向是哲學本體論自身運動的趨勢,而基本不是美學追求的結果。本體論的美學化遠超出了傳統美學的範圍,因為傳統美學很少進入本體論。鮑姆加敦為完善低級階段的感性認識所創立的這門“Aesthetica”,康德稱之為“沒有成功的嚐試”。重要理由即因為“所說的規則或標準,以其主要的來源而論,都是單純經驗性的”參閱康德《純粹理性批判》A22/B36注釋a。。在康德哲學裏所謂“經驗性”,是相對於本體性而言。這種缺乏本體界眼光的美學,雖然可以替任何一個文明社會的藝術活動作注界說,卻很難溯及藝術根柢。尼采輕蔑地說:“我們的美學就這方麵來說至今還是一種女人美學。僅僅是由接受者們為藝術提出了他們關於‘什麼是美’的經驗”尼采:《強力意誌》811節。。在尼采哲學裏,“接受者”相對於“給予者”,也是非本體性的。海德格爾在其《藝術作品的本源》的本體性追問的開始即批評道:“美學對藝術品的認識方式從開始就置於傳統關於所有存在物的解釋之下。”海德格爾:《詩·語言·思》,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版,第39頁。在海德格爾哲學裏,唯“存在物”(das Seinde)觀念正是遺忘“存在”(本體)的傳統舊形而上學觀念。這些近現代西方思想史轉折點上的重要代表幾乎都對傳統美學持懷疑與批評態度,而他們又都以自己對本體論的闡釋創造性地開辟了更為寬闊的美學道路。這本身就是值得美學深省的。

否棄本體論的邏輯經驗主義經由摹狀詞審美判斷而獲得了一種新的本體論,這不僅表明了美學對於重建本體論的意義,也表明了本體論對於重建美學的意義。本體論已經早就關注並進入美學了,而美學至今尚未理解本體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