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人的本質(3)(3 / 3)

這不正是美嗎?

“……動物的生產是片麵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麵的;動物隻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並且隻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隻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係,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動物隻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頁。著重號係引者加,下同。

所謂“美的規律”,有兩點往往被闡釋者所忽略:

第一,“美的規律”並不局限於該段末尾兩個尺度的技術性關聯中。這段文字非但不應從所屬自然段中割裂出來,而且至少要聯係前後四個自然段的整體語境與邏輯結構才能顯示其深刻涵義。馬克思在這四段文字中通過辨析人與動物活動的區別,集中論述了作為人文本體的勞動(亦即實踐)特征。“美的規律”恰處於這一論述的邏輯結論位置。

第二,通常的闡釋以內外尺度的統一為共同前提,把爭論焦點放在尺度的“內在”一詞的人性抑或物性上,由此引出了廣為流行的“真”(合規律)“善”(合目的)相統一的美的本質觀點。而“任何”(jeder)與“處處”(überall)這兩個全稱限定詞及其所顯示的精神意向卻被忽略了。

但是,內外尺度的統一僅僅是人所獨有的嗎?任何一個有機生命的活動不同樣也是自身內在尺度與特定外在尺度的統一嗎?“動物隻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這種建造不僅是內在尺度(覓食藏身等需要)與外在尺度(物質材料、地形規律等)的統一,而且是令人歎為觀止的高水平的統一,因而才有仿生學。就此而言,實用主義的有效統一論並不超出自然生命活動的範圍。

馬克思所強調的是,“動物隻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動物的內外尺度及其統一方式都是固定單一的,這屬於前述“動物的生產是片麵的”內容之一。與之對舉,人卻可能按照“任何”外在尺度並“處處”依據內在尺度生產,則正從一個方麵說明了前述“人的生產是全麵的”。“任何”與“處處”強調了不受限製的無限性與萬能性,也就是時空中對象化了的自由。所以,“動物隻生產自身”表現出“同一事情之無窮的重演”的“壞的無限”;亦即無出路的有限性,“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卻表現了“真正的無限性”參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頁第二自然段起始到第97頁第二自然段結束。。

離開了“任何”與“處處”的無限性,現實的人的活動也不能維持自己的人性水平。單一操作的固定化和效能化勢必最終把勞動的意識特征也作為多餘因素除掉(如著名的吉爾布雷斯動作分解結論所要求的),以致經由機械手這一典型形態顯露出它與動物反應本質上的同一性。

把“內在尺度”釋義為人固有的“自由形式”,似乎打破了單一的統一,但一種脫離並先驗於外在尺度和統一活動的“內在尺度”,卻是同樣硬結了的神性參考皮阿傑對“預成論”有說服力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