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道德經》對中國傳統經濟賦稅思想的影響(2 / 3)

儒家崇尚周禮,提出“法先王”,言必稱“堯舜”,提倡“天命”,聽“天命”,“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老子雖沒明確提出“法先王”,但他的理想社會實際還是複古,回到上古社會的類似原始狀態。而且比儒家崇尚的周朝更加純粹。雖然,他的理想是對春秋社會諸侯殺伐、混戰,生靈塗炭的不滿,是一種回避矛盾的方法,但與曆史發展的要求比較,這種“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實在是背道而馳。它不講分工,不講流通,不講貿易,不講發展。按照這種“路線圖”走下去,中國隻能是永遠閉關鎖國,永遠停留在小農經濟的水平,其結果就是永遠被拋在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之後。

這樣的理想目標對經濟和稅收的影響必然是消極的。一是由於不清楚社會分工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因此國家的職能必然是隻能停留在最低限度的公共服務方麵,對稅收的需要也將壓縮到最低。二是由於不重視發展經濟,稅收也就將“巧婦難為無米炊”,沒有增加的可能。老子講究道的辯證,但對稅收的合理性以及對於社會福利的作用,例如扶老恤貧,架橋、修路、水利等公共工程他卻從沒有思考過。

老子的治國理念,可用兩個字概括:“無為”。他主張君王“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第六十章)他進一步闡述道:“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第五十八章)郡王若是政令煩苛,事事明察,百姓就會感到緊張、對立、無所適從。宇宙造化之規律其實就是對立統一而已,執政者無視民生好靜的規律,過於“有為”,乍看似乎繁榮興盛,實際已埋下了禍根,盛極而衰就是必然的了。

但是“無為”又不能理解為毫不作為,老子的無為在普遍意義上是道法自然的宇宙觀的要求,在特殊意義上是針對君王的普遍行為而有意識的矯枉。無為並不是完全順其自然,任其自然,而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無為最後要達到皆有所為的目的。無為的基本要求一是不違背事物自然本性而恣意妄為,二是不違背民眾意願、利益而膨脹私欲,三是不違背和諧寧靜生活而滋彰禮法。(牟鍾鑒、胡孕深、王葆玹,2007)用現代話語解釋就是政府職能要壓縮到“夜警”、“仲裁者”的範圍,“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第二章)應讓民眾像自然界的草木一樣順應天時、地利而自由選擇、自然生長。如此,無為就能達到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第三十七章)君王若能持守此道,清靜自然,國自平安,民自教化,社會自然和諧。

在無為思想指導下,他要求君王帶頭節儉,“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被褐懷玉。”(第七十章)“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第五十三章)朝廷的宮殿修得高大宏偉華麗,國民的財力、勞力皆耗於此。百姓的田園荒蕪,以致民無積蓄,國無庫藏。然而君王卻華服美食,錢財美物享用不盡。君王不自省悟,反而沾沾自喜,自以為成功。其實,他們是天下最大的強盜。他堅決反對逞強、侵略,“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第三十章)

“財賦者邦國大本,而生人之喉命,天下治亂重輕係焉。”(唐·楊炎)無為而無不為的治國思想體現在財稅上就是收縮國家管理職能,節省宮廷和官員開支,以減輕稅賦,讓百姓安心生產、生活。

他認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第七十五章)同樣的意思,他在第四十六章中說得更直接、更憤慨:“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稅是百姓的血汗錢,君王欲壑難填,百姓怎能不饑,又怎能不反抗呢?!現象是百姓不馴服,難以治理,根子卻在於君王的“可欲”、“不知足”、“欲得”。是以,知足無為,才能使君王得以長治久安。

君王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百姓呢?老子對統治者進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第四十九章)“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為他人作的貢獻越大,自己就會感到越富有。也就是通過為百姓做事,達到心靈、精神的提升和富有。這是一種“給予的美德”,非有大境界、大慈悲、大愛心之人不能做到。然而,老子就是以這樣的標準去要求並力求說服統治者。

由此,老子進一步提出了他對社會財富分配的看法,應該說在偏重於出世的老子思想中,這是他涉世很深且極富人本精神的見解。在第七十七章中,老子說:“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天道運行,不偏不倚,至為公平。就像張弓射箭一樣,過高了就壓低一點,過低了就抬高一點,多餘的減去,不足的補足,直到平衡為止。天之道,是減損有餘的而補充不足的,使貧富兩極逐漸達到中和平衡。人之道,則相反,是減損不足而奉給有餘的,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誰能改變這種狀況,減損有餘以彌補不足的呢?隻有奉行大道替天行道的人才會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