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為誰打工為誰忙(2 / 3)

此外,全國各級稅務部門(地稅)還組織征收耕地占用稅、契稅、社會保險費、教育費附加和文化事業建設費等其他收入4208億元。(2007年1月31日《中國稅務報》“數據解讀專刊”國家稅務總局計統司《2006年稅收收入呈現三大特點》)

二、200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

(一)2006年全國財政總支出40213.16億元(中央財政赤字2749.95億元)。

其中:中央財政總支出23482.26億元,中央本級支出為9991.56億元;地方財政總支出31004.14億元(其中含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13490.7億元)。

(二)分項支出數字。1.中央政府投資總規模1254億元,占總支出的3.11%;2.中央財政用於“三農”各項支出為3397億元,占總支出的8.45%;3.全國財政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4337.65億元,占總支出的10.79%;4.全國財政教育支出4752.7億元,占總支出的11.8%;5.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1311.58億元,占總支出的3.26%;6.全國財政科技支出1260.38億元,占總支出的3.13%;7.全國財政文體廣播事業費支出834.53億元,占總支出的2.06%;8.中央財政國防支出2947.34億元,占總支出的7.33%;9.中央財政外交支出167.95億元,占總支出的0.42%;10.中央財政公共安全支出463.58億元,占總支出的1.15%;11.中央財政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092.58億元,占總支出的5.2%。

以上11項支出項目中有5項是全國性的支出數字,有6項是中央財政支出的數字,加總占總支出的56.7%。中央財政6項支出項目中除過國防、外交支出地方政府不存在外,其他4項如三農支出、一般投資、公共安全支出和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地方政府也都存在,為方便下一步的計算,在無法取得各地詳細預算數字的情況下,我將餘下的43.3%,分別按中央財政支出比重攤入上述4項支出中(比例分別是47.2%、17.36%、6.5%、29.03%),以構成全國支出分類數字的全貌。

這樣,全國三農支出就由3397億元增加到11615.6億元,增加額為8218.6億元,占總支出的28.89%;全國一般投資支出由1254億元增加到4276.78億元,增加額為3022.78億元,占總支出的10.64%;全國公共安全支出由463.58億元增加到1595.38億元,增加額為1131.8億元,占總支出的3.97%;全國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由2092.58億元增加到7147.37億元,增加額為5054.79億元,占總支出的17.7%。

(三)綜合以上公共財政收入與支出的數字,再與全國人口數字綜合計算,可以得出約略的人均納稅數字和人均享受公共物品與公共服務的數字。需要說明的是:一是當年財政支出數字大於當年稅收收入數字,有兩個原因,一是財政收入數字除過稅收以外,還包括財產和經營收入,如國企的利潤、國有金融企業、郵局、彩票及貨幣當局(鑄幣收入)的利潤和利息等,和管理費、規費收入等;二是還有債務(國債、外債)收入,這在賬麵上表現為赤字。中央政府實行赤字財政已有20多年,2006年支出仍有赤字,具體數字已如上述。

1.2006年全國人均納稅2878.34元。(但是這個數字隻具參考意義,並不真實,一是人口構成中未達就業年齡的人群並不直接納稅;二是按照量能負擔原則,稅收中的所得稅、財產稅類,也有相當大的人群不具納稅義務。因此需要進一步計算不同類別的人口納稅數字,以盡可能在宏觀數字上接近真實。)

2.2006全國人均納流轉稅1522.64元。(流轉稅征收對象是商品和服務,其稅款內含於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中。理論上所有國民不分年齡、就業情況以及居住地都要納稅,因此這個數字較為準確。但農村居民一些基本生活性消費,如糧食、蔬菜、水是自產自銷,這部分物品不含稅,但他們購買的工業性商品和商業服務則無一例外都是含稅的。由於無法取得農村居民消費自己生產的產品的具體數字,若假定這部分物品占總消費的比例為50%的話,那麼農村居民人均實際納流轉稅應減半,即人均761.32元。相應地,城市居民人均納流轉稅則應按人口比例調整為2533.78元。)

3.2006年全國有勞動能力的人人均納稅4193.8元。(這個數字是將全國總人口中的0—14歲年齡段的人口數和60歲及以上年齡段的人口數減去,隻計算15—59歲年齡段的人口數89742萬人而得出的。相對前麵兩個數字,這個數字更準確些。)

其中,2006年全國有勞動能力的人人均納三項所得稅1061.03元。(三項所得稅分別是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考慮到前兩項所得稅均是向企業法人征收,亦即向投資人征收,隻有個人所得稅向達到起征點的自然人征收,因此此數字隻具參考意義,不可能人人負擔。要搞清楚具體負擔情況,非得有非常詳細的數據不行,這是筆者無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