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稅收麵對通貨膨脹的表情(2 / 3)

無須加大征管力度,也無須進行政策調整,稅務部門就可以獲得一筆計劃外的收入,它的即時表情不用說也是高興的。但理性的稅務征收部門,麵對這筆“天外飛財”,也有隱憂,因為這種收入是非正常的,也就是不可持續的;它在帶來一時輕鬆的同時,也會加大收入總量,在現行稅收計劃分配體製下,它會被計入總收入,成為下年的基數,從而增加來年收入難度。應對之法,有些稅務部門在這個時期往往有稅不收,人為建立蓄水池,以調節收入。從依法治稅角度看,這是錯誤的,但這又是體製的不完善逼出來的。

因而,這種表情並不能持久,很快就會變成一種凝重。

由於種種因素導致的商品和服務漲價,並不必然引致GDP增長,其中關鍵在於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彈性。彈性較小的商品,如糧食、藥品等,由於需求量相對固定,當其漲價時,其銷售量不會有大的波動;因之,稅收收入與銷售收入同方向變化。而需求彈性較大的商品和服務,如奢侈品和娛樂服務等,當其價格提升時,需求量就會減少,納稅人的銷售和營業收入並不會相應增加,甚至有可能降低。例如豬肉零售商在通脹時期,反而可能會由於銷售量的下降而出現經營危機。反映到稅收上,就是稅源結構的波動和收入的波動。

通貨膨脹在短期內,由於消費者來不及調整自己的消費行為,會使商家銷售和利潤增加,進而拉動稅額增加。但在長期內,由於消費者會轉向替代品或減少、推遲消費,商家的銷售和利潤會持平甚至減少。

因此,從長期看,通貨膨脹會造成稅源結構的變動,稅收信息的波動,稅負的升降不定,對稅務部門的稅源調查、分析、管理都帶來新的難題。一句話,不利於稅收的穩定增長。

在通貨膨脹時期,一種經濟學家筆下虛擬的“通貨膨脹稅”,常常使現實的稅收背上罵名,每當這時,稅收的表情就顯得尷尬不已,其實它是代人受過,本該發出自己的聲音充分辯解的,遺憾的是,就筆者視野所見,還沒有聽到這樣的聲音。

前麵已說過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發行的貨幣量超出了社會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

通貨膨脹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那麼,民眾收入縮水的一塊跑到什麼地方去了?

落到了擁有貨幣發行權的政府口袋之中了。政府多發行的超出社會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就是政府所獲得的“通貨膨脹稅”。

所謂通貨膨脹是一種有稅之實卻沒有稅之名的“稅”,經濟學家將之命名為稅,隻是為了理解之便。通過發行超額的貨幣,政府實實在在地獲得了如同開征一種新稅一樣的收入,而且取得這筆收入,無須通過立法機關的審查,增發貨幣的成本也就是征收通貨膨脹稅的成本,比之那些需要稅務部門征收的稅種來說,成本極為低廉。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納稅人——每一個持有、保存貨幣的民眾——懵懂無知的情況下取得收入。

當政府超額發行貨幣時,物價水平上升,民眾錢包裏的錢就開始貶值。作為一種補償機製,物價上升時,民眾的勞務收入也會隨之上升。就一個時間段來看,一種物品的實際價值並沒有上升,上升的隻是它的名義價值。也就是說,貨幣超額供給影響貨幣的名義價值,而不影響經濟中受生產率和供給決定的商品和勞務的實際價值。貨幣量的增加和物價水平的上升呈水漲船高的同比水平變動。然而,在短時期內,貨幣名義價值的上漲,仍然會造成較大程度的成本和價值判斷混亂。通貨膨脹稅就是利用名義價值和實際價值上升的錯亂,而趁機向每個持有貨幣的人征收的稅。

通貨膨脹時期,也就是存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政府取得這項稅收的一個直接表現就是稅率檔次抬升。例如,所得稅的超額累進稅率,在通貨膨脹時期,由於物價上升,名義利潤上升,如果實際利潤由1萬元上升到名義利潤2萬元,按照超額累進稅率,檔次也隨之上升,稅率提高,比如從15%提高到30%,這樣在實際物價購買力不變的情況下,由於通貨膨脹導致稅率檔次抬升,納稅人就將多納一倍的邊際稅。同樣,個人所得稅的扣除額,由於通貨膨脹導致的名義收入上升,原來的數額實際已貶值,這樣等於扣除額降低,通貨膨脹率也就等於實際降低的扣除率,也就是政府因此取得的通貨膨脹稅。再如對利息征收的個人所得稅,實際利率假如是4%,在通貨膨脹率是8%的情況下,名義利率會根據通脹率進行一對一的調整,因之名義稅率也將提高到12%。政府按12%的稅率征收25%的稅。稅後的名義稅率為9%,減去名義利率8%,稅後的實際利率隻是1%,比不存在通貨膨脹下的實際利率乘以25%的稅率,稅後實際利率為3%,多征2%的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