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假如國家不再收稅(3 / 3)

“行了,不說了,老曹!你的苦口婆心我理解。”

陶老板,我所說的不過是辯論寫作中常用的歸謬法,實際上這個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理性的人,都不會主張國家放棄收稅的。咱們熟知的東晉詩人陶淵明曾經寫過一首著名的《桃花源詩並記》,其中就表達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的願望。但這隻能是一個美好的理想而已,即便在“桃花源”中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公共事務,比如它的“阡陌交通”靠誰來建設?它的“俎豆猶古法”也就是宗族祭祀、禮儀道德靠誰來製定?它的“黃發垂髻,並怡然自樂”,也牽扯到老人的贍養、孩子的教育,靠誰來負責,靠誰來教育?乃至它的使外人“不複得路”的公共安全又是靠誰來維護?這些都在在說明稅收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它可能不叫稅,而叫捐、助什麼的,它也可能不是貨幣而是實物或者勞役什麼的。但其實質都是國民為自己的公共福利而必須付出的代價。就像剛才說的公共部門不收稅了,但卻收費一樣。而且這種收費因為沒有法律保障,它反而是不確定的,有可能給百姓生活、生產帶來更大的負擔和騷擾。所以,西方人說:即便是最壞的政府也比沒有政府好。他們還說:人生在世,隻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任何時候隻要存在私有財產,隻要有人群,那麼必然就會有稅收。稅收是人的社會性和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需求。稅收是國家的細胞、血液、骨骼,它與國家血肉相連,渾然一體,沒有稅收就沒有國家,而沒有國家,就意味著社會的大倒退,生產力的大破壞,民眾的大災難。極端地說,稅收是一個魔障,在你納稅時,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它的負擔,但你卻往往不能深切感受它給你帶來的福利。因為大部分稅收都被用在了國民都可以“免費搭車”的公共物品和服務上麵,例如國防、司法、環保、市場監管等等方麵。隻有當你遭受自然災害或屬於貧困人群,得到國家的無償援助時,你才能直接感受到稅收的作用。所以,稅收是一種隻有在它不存在時你才能深刻地認識到它的價值的存在。你可以恨它、罵它,但你真的離不開它。有稅或許是痛苦,無稅絕對是災難。就像暴風驟雨、冰雹給自然、人類和我們的家園造成損害甚或災難,但倘若沒有了這些,地球的生態循環、平衡也就被破壞了,地球失去了血脈,生命不再被傳播,生物不再有輪回,因而加速了地球的毀滅。稅收還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稅收順應和促進了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發展,促進了社會進化和演變,促進了互助與和諧。盡管曆史上在奴隸製、封建製國家時,統治階級確實把稅收當做了維護自己統治乃至鎮壓人民的工具,稅收的性質被異化;但它畢竟不能長久,也畢竟不能徹底改變稅收的性質。在當今民主法製國家中,稅收的確是民眾公共福利的保障。當然,稅收的征收和分配不可能絕對公平,也不應絕對公平,富人因為占用資源多,享受公共物品和服務較多,按照受益原則和量能納稅原則,多交些稅也是應該的。至於你認為某項具體的稅收法規不合理,或者負擔過重,完全有權利向政府和立法機關反映,他們自會作出反應和給以解釋的,或者調整稅收法規也未必沒有可能。

“老曹,食人俸祿,忠人職事,你為政府收稅鼓吹可真是不遺餘力啊。”

“陶老板,你這話說得有所不當。所有公務員的俸祿都來源於稅收,而稅收來自於納稅人,所以,要說我忠於職事,應該是忠於納稅人,也可以說是忠於人民群眾。我們給政府提意見,應該提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情緒化的意見。什麼是建設性的意見,我認為就是要強調稅收和財政民主化、透明化、法製化。並且以納稅人的名義加強對稅收和財政的監督,確保稅收效益最大化,也就是不斷滿足民眾對公共福利不斷增長的需求。你說對不對?”

沉默。良久,陶老板歎息一聲,頭微微一動,似搖頭又似點頭。

夜深,茶涼,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