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稅機構設置上、職能上、擺布上也清楚地體現了這種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稅務機構在中央一級始終是財政部的一個下屬部門,頂多相對其他司局有些獨立性。1994年,國家稅務總局升格為正部級以後,似乎和財政部平起平坐了,但實際上仍逃不過如來佛的手掌心。財政部屬於國務院的政府部門組成序列,而稅務總局則隻是國務院的直屬機構,這意味著稅收政策製定的主導權仍在財政部。稅務總局升格後的“一把手”截至目前都是由財政部副部長(或曾任副部長)升任的;1996年至2007年的三任稅務總局局長在任滿一屆後,又先後調任財政部部長(項懷誠、金人慶、謝旭人),雖說是平調,但誰都清楚財與稅兩個部門哪個更重要。在這類問題上,中國人比較含蓄,外國人就直言不諱。俄國人就把財政部、內務部、國防部等部門直接稱為強力部門,這不是誇張,而是對事實的真實描述。
二、稅不僅僅是收,財也不僅僅是支,兩者在職能上既有重合之處,更有互補之處
稅收有兩項主要職能,一是為財政組織收入,二是作為政府調控經濟、調節收入分配的工具或曰杠杆。前一項職能無需再說,後一項職能則同財政職能有很多重合之處。我們知道財政職能可以歸納為四項,即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調節和穩定經濟。而稅收的兩項職能都與財政的這些職能有重合之處,區別隻是在於程度的不同。比如,稅收的稅種設置、稅率的高低,以及種種優惠都有著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稅收政策通過利益機製引導資源向社會和政府希望的方向流動,是彌補市場失靈的有力工具。稅收同樣有著收入分配的作用,給某些地區、某些行業、某些產品或某些人群以稅收優惠,實際上就是給它們(他們)財政補貼,凡非普遍的優惠而是特定的優惠都屬於再分配。至於穩定經濟的職能,則稅收中具有累進稅率的所得稅製素來被學者認為是經濟的“內在穩定器”。因為,當經濟繁榮時,投資增加,國民收入增加,累進所得稅的邊際稅率會水漲船高,隨之遞增。這時它成為一種拉力,防止經濟過熱產生的通貨膨脹。當經濟衰退時,投資減少,國民收入下降,累進所得稅的邊際稅率又會自動下降。這時,又產生了一種推力,防止經濟過度衰退而導致蕭條,從而促使經濟穩定增長。當然,所有這些職能都具體表現為以稅式支出來體現。所謂稅式支出就是指以稅收優惠的方式體現的支出,如果某個企業應繳納100萬元的稅,當政府決定給企業免征100萬元的稅收時,就等於政府給企業無償撥付了100萬元,也就是說等同於財政支出。類似的稅式支出有免稅、減稅、擴大所得稅抵扣範圍、加速折舊等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引外資的一個主要競爭手段就是各種稅收優惠。其實說白了就是中央或地方財政拿一筆錢給這些企業以補貼。但若這樣說、這樣做,很難在立法機關通過預算審查,而通過稅式支出給予優惠,既可以在程序上繞過立法機關,同時還可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率。
另一方麵,財政收入也不是百分之百依賴稅收收入,盡管改革開放以來,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例越來越大。下表反映了1997年至2002年我國財政收入的組成(不包括債務收入),從中可以看出,所列各年稅收在我國財政收入中所占比例大約在93%到95%之間。
我國財政除過稅收以外的7%~5%的收入,雖然絕對額不是很大,但種類若細分起來卻很多,而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種類也並不一致。
從中央政府一級來看,有財產和經營收入,如國企的利潤,國有金融企業、郵局、彩票及貨幣當局(鑄幣收入)的利潤和利息等;有管理費、規費收入等;還有債務(國債、外債)收入等。
從地方政府一級來看,除過沒有債務收入以外,中央政府有的財產和經營收入、管理費、規費收入地方政府都有。其中財產收入中的大頭是土地經營收入,在一些中心城市,其收入之大被稱為“第二財政”。此外還存在一些製度外收入,如各種收費等等(這裏不作合法性評價)。
我國財政部門還一直直接參與一些稅種的征收。2006年以前,由財政部門征收的稅種有四個:農業稅(含農業特產稅)、牧業稅、耕地占用稅和契稅。2006年國家廢除農業稅、牧業稅以後,財政部門仍負責征收後兩個稅。為此,各級財政部門設置有一套征收機構和一支征收隊伍。
稅與財在職能上既有明確分工,又有相當程度的重疊與互補之處,充分證明了兩者一體兩麵、互為犄角的性質。需要強調的是在這種重疊與互補之中,財政一直處於主導地位,其目的不外乎公平與效率的側重或組合。但以現代民主與法製的視角觀察,我國財政的一些收入,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一些收入明顯有許多不規範之處,比如形形色色的製度外收入,有的實際具有稅收性質,如社會保障費、排汙費等;有的則屬於自行出台的不合理收費,因而有違法之嫌。這部分收入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一度達到了失控的程度,據官方和非官方調查,1996年我國各項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0.2%,各項基金與各種規費、社會保障收入約占GDP的10%,各種社會性的亂收費(指比較容易統計的收費)約占GDP的10%(張培森、劉佐,1999)。這種情況在發達國家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因此,這也成為需要重新認識和規範稅收與財政兩者關係與職能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