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推動稅收增長的隱性力量(2 / 2)

中國現行稅製是以流轉稅為主、所得稅為輔的雙主體稅製,流轉稅占總稅額的60%左右,所得稅占30%左右。在這種稅製下,不論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無疑都會對稅收有影響,影響的程度則與通貨膨脹率或通貨緊縮率同比。中國自1997年以來經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有過的通貨緊縮時期,但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自2003年以來已經基本走出通貨緊縮。從2004年開始,物價又出現了小幅回漲,年初先是糧食價格上漲,沿著價格傳導機製,帶動了下遊的食品、勞務等價格上漲。據統計資料,2004年居民消費物價指數最高達到5.3%。而同時期生產資料價格上漲8%,例如2002年國際布倫特原油價格每桶不足20美元,2003年底為25美元,2004年10月超過50美元,兩年時間漲價一倍。石油價格上漲反映在國內,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2004年貢獻稅費1000多億元,實現利潤1100多億元,同比增長50%以上,占中央級企業的四分之一。另一個巨型國企中國石油化工集團2004年實現利潤也達1000多億元,據報道其利潤增長中價格因素占了30%。還有煤炭,2004年供求關係空前緊張,價格上漲飛快,全行業稅收增長達50%以上,這中間價格因素占的比例更大。

由於世界資源的生產與需求相比往往低於後者,因此從經濟發展的長期看,通貨膨脹是一直存在的,即便是在通貨緊縮時期也存在通貨膨脹,這就是所謂“滯脹”。據統計,中國改革開放25年來,零售物價指數的長期增長率是5.4%。用5.4%和影響2004年稅收增長率6%左右的物價指數相比較,兩者僅差0.4個百分點,放在長期中看,應屬於正常的物價增長指數。

至此,筆者已從兩方麵分析了物價因素(主要是通貨膨脹)和稅收的關係。一方麵,從長時期看,物價一直是緩慢增加的,平均增長指數約在5%上下徘徊;另一方麵,由於稅製同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緊密相關,因此稅收同物價是水漲船高的關係,物價指數的上揚必然會帶動促進稅收的增長,無論是流轉稅製還是所得稅製,但前者更直接。中國稅收的增長中,每年實際有5個百分點左右的物價因素,這實際意味著開征了一個通貨膨脹稅。

通貨膨脹會對決策者認識經濟形勢、進行宏觀調控產生誤導,因此在統計上如前所述,一般要對GDP的數字按照某一特定年度的物價基數進行還原,以便進行比較,正確認識宏觀經濟大勢。但是稅收由於一般不對物價指數因素調整,因此,它總顯得比GDP增長率要高些,對此業內人士清楚,但一般民眾則大多不清楚,這一方麵會產生誤導,另一方麵也會引起質疑。因此,講清楚價格因素與稅收的關係還是非常有必要的,經濟上的意義已如上述,政治上也是建設透明政府的必需。

但是由此又帶出另兩個問題,一個是在物價上漲時,流轉稅隨之水漲船高,實際上是一種同步的高,對納稅人來說沒有實質損失,也就是並沒有多繳稅;但所得稅製的“稅率檔次爬升”,則會使納稅人實際上多繳稅。如何解決,西方老牌市場經濟國家一般都將工資和CPI(物價指數)掛鉤,物價升工資也升,這樣納稅人在稅收上就不會受損。而在中國,還沒有建立這種製度。問題就是改革的方向,相信此問題應該成為下一步改革的一個目標。另一個問題則是民主財政問題,也就是稅製改革應該盡量多地允許乃至主動邀請納稅人參與,聽取他們的意見,盡量調整處理好通貨膨脹對稅收的影響,以使稅製更透明、更公平、更公正。

參考文獻

鍾偉:《2005年貨幣政策預期》,《南方周末》2005.1.27

張曉靜、張開飛:《經濟增長能否承受稅收高速增長之重》,《中國稅務報》200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