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

我同欽白同誌隻有過一次謀麵。但我對他的熟悉程度,不亞於經常謀麵的朋友。這其中的途徑,就是拜讀他的各種文章。從由他任主編的《稅收與社會》,從全國性刊物《中國稅務》、《中國稅務報》和《涉外稅務》以及其他媒體上,可以經常讀到他所撰寫的以稅收為由頭或與稅收問題有關的作品。他寫就的東西,給人一種大氣、質樸、通俗、易懂,且貼近百姓生活之感。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至少在“名義”上曾與稅收“絕緣”,今天又麵臨著迅速提升稅收意識、加快確立稅收地位的重要使命的國度,這些作品所收獲的特殊效果和所凸現的特殊意義,的確是很難得的。

在計劃經濟的時代,有兩件與稅收有關的事情值得注意。一是製度設計。在那個時候,我國財政收入的絕大部分來自於國有製經濟單位。除此之外的居民個人和非國有製企業,要麼不納稅,要麼隻繳零星的稅。另一是輿論宣傳。在那個時候,我們將居民個人不納稅視作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而一味推崇。製度基礎和輿論環境如此,中國人的稅收意識淡薄,稅收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就頗有些緣由了。所以,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進程,當傳統的財政收入機製不複存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無稅之夢幻滅之後,提升中國人的稅收意識,確立稅收的應有地位,便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而提至我們麵前。

然而,迄今為止,這項工作的推進並不十分順利。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和市場經濟體製的建設,盡管每個人已經無時無刻不處在稅收的包圍當中,盡管稅收和百姓生活已經達到如影隨形、亦步亦趨的地步,盡管各類經濟學教科書已經充滿稅收理論或稅收政策方麵的內容,盡管每年都在花大氣力從事大劑量、大範圍的稅收宣傳,甚至實施了稅收宣傳月的製度,但是,人們對稅收的認知,對稅收的體味,對稅收的解釋,以及現實中稅收的作用,同我們的目標要求之間,還是有著相當的距離。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是,在為數不少的納稅人那裏,隻知政府要收稅,而說不上政府為什麼要收稅。或者,隻知政府從自己這裏收了多少稅,而想不到自己從政府收稅之後幹的事情中受了多少惠。隻知自己有對公共物品或服務的需求,而認不清自己需要的公共物品或服務要通過繳納稅收去換取。

進一步看,不僅僅是作為納稅人的居民和企業的稅收意識淡薄,作為用稅人的政府官員和政府部門,在如何用稅的意識方麵,同樣存在著頗多的不盡如人意之處。從審計署幾次披露的有關政府部門挪用、截留和私分財政預算資金,到屢禁不止的各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盲目興建,再到為數不少的黨政官員不知手中經費來自稅收、不懂兜中工資皆係稅款的見聞等等,所有這些,都在反複折射著一個基本的事實:在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設進程中的中國,我們太需要講究普及稅收知識、闡釋稅收原理的方式和方法了!

這就是說,若不能在普及稅收知識、闡釋稅收原理的方式和方法上有所突破,我們很難走入提升中國人的稅收意識、確立中國稅收的應有地位的理想境界。在當前,可以看準,且必須做好的一件事,就是將稅收融入現實生活,從現實生活中來,到現實生活中去,用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和形式,去宣傳和闡釋有關稅收的基本知識和基本道理。

欽白同誌收錄在這本《稅收未被解讀的密碼》中的文章,在這方麵,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些文章,是他多年來圍繞稅收主題而寫就的,也是專門寫給普通讀者的。細讀起來,它們所具有的一個共同特點或風格,我以為,就在於用人們易於理解的語言和形式去闡釋抽象和複雜的稅收問題。這樣的作品,無疑是我們所需要的。

正是出於上述的考慮和原因,我很樂於將欽白同誌的這本書推薦給廣大的讀者朋友。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並兼任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

2008年初冬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