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會等級(1 / 2)

167.首先,社會等級並非人類的發明,人類在發展為人類社會之前,就已經生活在等級社會之中。我們也可以做一個大膽的推測:隻有等級製的動物社會才能夠進化到人類社會,因為——這是本書的關鍵思想——隻有在等級製度中,才能進行信息(包括社會結構、製度和文化)的積累。

168.世界上所有的文明社會都是等級製社會,等級是社會的本質屬性,沒有等級就沒有社會。社會通過等級積累能量和信息。社會等級是社會結構中最重要的構成部分。

169.等級是平等的對立麵,不過這裏所說的平等是事實上的平等,而非機會的平等(機會的平等恰恰是事實上的不平等的一個原因)。等級製對於社會的重要性在於,在一個生產水平低下的社會,如果每個人的待遇都平等,並且每個人的基本生存需要都獲得滿足,那麼社會就不會有任何財富剩餘,也就沒有財力用於發展高於簡單的生存需求之外的事業,以及這種事業所需要的技藝,如藝術、文學、建築等。所有偉大的文化遺存(如金字塔、長城、兵馬俑等),都是通過剝奪大多數人的基本需求甚至生存機會而造成的。

170.如果把人類社會也看作是一個熱力學係統的話,那麼人的均等化其實就相當於熱寂。人的等級化,或者叫做“極化”,則是熱寂的逆過程。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基尼係數的提高意味著社會係統的負熵的提高(當然,基尼係數的升高是有其限度的,詳見後文)。

171.社會等級的分化和社會分工是同一個事情的兩麵。不同職業的人擁有不同的社會地位,掌握數量不等的社會資源。其中最重大的社會分工,就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

172.社會分為積累者和奉獻者,積累者居於主導和支配地位,積累者享受更多的生活福利。積累者都從事腦力勞動,奉獻者既可能從事體力勞動,也可能從事腦力勞動(主要是在現代社會)。人類的早期曆史上,很多發明是體力勞動者創造的,但他們的身份仍然是奉獻者,因為他們直接創造物質財富,提供自身需要的能量,同時他們還為其他的積累者提供能量。

173.人們依據在信息和能量積累中的職責分別成為積累者和奉獻者。積累者分為文化信息積累者、製度信息積累者和能量積累者,他們大致對應於知識分子、政府官員和企業家。這三種人分別掌握著知識、權力和財富。奉獻者沒有分類。

174.奉獻者主要從事兩種類型的生產活動。一是物質產品的生產,奉獻者除了生產出維持自身生存的物質產品以外,還要生產出維持信息積累者和能量積累者生存所需要的物質產品。這實際上是一種時間置換的過程,奉獻者用自己的時間將積累者的時間置換出來,讓他們從事信息和能量的積累工作。二是人類自身的生產。這其實也是一個時間置換過程。人們也可以通過逃避人類自身生產的責任成為積累者。逃避的途徑有兩種,其一是將這一責任推到婦女身上,其二是拒絕結婚或者拒絕生育。前一種途徑僅僅逃避時間投入,因為他還必須為婦孺提供生活費用;後一種途徑則逃避了全部的責任。再者,采取後一種途徑的積累者也可以是女性。

175.在信息和能量積累的理論框架內,功能論和衝突論可以得到整合。社會分為積累者和奉獻者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機製決定的,可以說,等級製具有社會功能,其功能就是積累信息和能量。但是,哪些人成為積累者,哪些人成為奉獻者,其決定過程卻充滿了衝突和暴力。許多居於積累者位置的人並沒有創造財富和知識的能力,但他們通過暴力維持自己的積累者地位。

176.人類曆史上的許多社會衝突,其實質是人們爭奪積累者地位而進行的鬥爭。由於積累者地位永遠是有限的,為爭奪積累者地位而導致的衝突從人類社會開始迄今一直存在。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種衝突仍將延續下去。由爭奪積累者地位而引起的衝突是所有社會衝突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