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看到未來具體是什麼樣子,但是應該明白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我們可以根據它們來做人生裏的任何一次取舍,對自己既不委屈,也不縱容。如果我們對生活沒有希望,就是一切皆虛無。生活的實質是藝術地生活,充分地享受生活。當我們兩隻眼睛都盯住那些美好的事情時,我們無法保留一隻眼睛注視自己、反省自己。與其羨慕他人、怨天尤人,不如從自己的身上挖掘命運的瑰寶、上天的恩賜。
生活是什麼?我們常問自己,追尋著答案。也許不同的人對生活的看法不一樣。我想,生活是果園裏的希望。這個答案給予我們安慰,使我們感到生活有意義。它使紛繁瑣碎的生活和諧一致,讓複雜深奧變得純潔統一。如果我們連這種想法都沒有的話,人生對於我們來說就太忍受、太乏味、太繁雜了。
如果我們對生活沒有希望,就是一切皆虛無。生活的實質是藝術地生活,充分地享受生活。人能自己構建起某種人生哲學。他們懂得有必要將某種道德觀念作為生活基礎,用自己的人生哲學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歌德曾說,人應該每天讀一本好書,觀賞一幅好畫,欣賞一個好人。歌德盡管終日繁忙,但因為他的生活充滿了美的享受,所以總是很快樂。沒有人想整天無所事事,沒有計劃地生活。
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製定行為準則,構建生活基礎。第一步做完以後,生活就會不停地教育我們該如何才能理智愉快地生活,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正確辦事,在文化和諧與生活平衡中進步,獲得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充分享受這個世界的祝福和進步。
生存於世最需要的是對未來生活充滿明確的美好希望。我們很生動地將這種希望比喻成“掛在枯枝上的暖巢”,意思是說並不牢靠,並不實際。這句話不但對那些享受終生年薪的人適用,對那些沒有年薪的教士和軍官也同樣適用。枯枝突然斷了,掉到了地上,暖巢被人搶走了,小鳥各奔東西了,隻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幹淨。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掛在枯枝上的暖巢”仍是一個美好的希望。身家豐厚,生活輕鬆愜意的人也許突然一夜之間發現錢全沒了,心也沒著落了。
每個人都必須工作,但工作規則靈活多變。很多人是因為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得不工作,如果他們不必承擔這種社會責任,他們就能很快進步。工作不但能讓人健康,還能帶給人真正的快樂。不工作,整個社會發展就會停止不前,不會進步,人類也就會沒有價值,沒有尊嚴。
人能和工作產生和諧關係會帶來最大的快樂。他有工作能力,並能感到自己有能力很好徹底地完成工作。當然也有人認為工作就是勞累、付出辛苦。我們得好好認識這個問題。對很多人來說工作是謀生和生存的手段,不勞動者不得食。還有比這個更深層的原因。工作者認為是他們使世界運轉起來了,不工作,世界將是一片荒野,或者很快回到蠻荒狀態。任何一種工作都有其價值,每一份工作最終都會得到反饋,沒有一份工作是白幹的。一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就會激勵我們更好地工作。工作與工作者一道使世界變得更美好。可以這麼想,工作是為了生存,為了道德更加高尚,工作也還為我們帶來了祝福。我們為人文建設作出了貢獻,為個人發展作出了貢獻。工作者首先惠及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講道者講道首先是講給自己聽的。大眾作家收集了大量的事實和理念,他寫的書似乎是要寫給大眾,實際上是寫給自己的。我們在工作中獲得了滿足是因為我們履行了上帝的意誌。他屈尊就駕讓我們做了他的隨從。工作是他的行為法則,也成了我們的行為法則。他能給予人的最高榮譽是“優秀而忠誠的仆人”。懷著這種思想去工作再苦再累也不覺得,隻會使我們更加堅毅快樂,帶給我們希望。工作時要學會聰明合理地安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生活中我們會遭遇很多問題:工作、娛樂、深厚的友誼、淡淡的交往、貧富、讀書、旅遊和社會關係等,從某種角度來說,這都是學校教育的延續和拓展。人必須運用頭腦處理日常事務,作出各種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