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製結構特征是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中的所有製關係,就是要正確認識、處理公有製經濟與其他經濟成分的關係,特別是要結合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調整、完善所有製結構。
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的實際是,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已經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由於社會發育的曆史基礎薄弱,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對閉塞,生產力的發展比較緩慢,現階段事實上處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低層次狀態。這種狀態決定了西部民族地區所有製結構的調整必須與當地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要求相適應,不宜照套其他地區的結構模式。
由於社會主義公有製是與較高的生產社會化程度相聯係的,是建立在較發達的生產力基礎之上的,在西部民族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後的情況下,公有製經濟的發展便不可能達到較高的水平,適應西部民族地區生產力發展的所有製結構,必然要求非公有製經濟有較充分的發展,在所有製結構中占有較大的比重。
實際上,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這是就全國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產業可以有所差別。這種差別包括,公有製經濟與非公有製經濟比重的差別,公有製經濟內部結構中國有經濟與集體所有製經濟比重的差別,公有製經濟實現形式的差別。這些差別具體反映到西部民族地區經濟中,主要表現為:所有製結構雖然以公有製為主體,但多種所有製經濟有更充分的發展,非公有製經濟占有較大比重,某些地方、某些產業也允許存在公有製經濟不占主體地位的情況;在公有製經濟中集體所有製經濟是其主要形式,公有製經濟的主體地位主要是通過集體所有製經濟的主體作用去體現的;公有製經濟的數量和對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是通過更廣泛、更靈活、更多樣化的經營方式和組織方式去實現的。
正確處理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的所有製關係,必須以“三個有利於”為標準。所有製結構的調整、完善和形式選擇,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製形式都應該得到鼓勵和發展。現階段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過程的所有製結構問題,主要是國有經濟占有的比重較大,其他所有製經濟的發展不充分,所有製形式和結構比較單一僵化,因而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影響了對社會經濟發展因素的充分動員,影響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從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出發,所有製結構的調整應側重於積極倡導和鼓勵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為主的集體經濟的發展,積極鼓勵和引導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
經濟發展從空間秩序看,必然表現為城鎮經濟建設和鄉村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形式。城鎮經濟建設,必須有鄉村經濟發展基礎的支持,鄉村經濟的充分發展是實現由農村、農業社會向城市、工業社會轉變的前提條件。這也是經濟發展空間結構和秩序的自然演進過程。但在經濟發展資源有限,資源配置的空間格局麵臨次序安排的情況下,有限資源在城鎮經濟建設與鄉村經濟發展之間的配置便可能發生矛盾。因此,正確處理、協調城鎮經濟建設與鄉村經濟發展的關係,是調整、完善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的合理布局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內容。
城鎮經濟建設與鄉村經濟發展的關係從空間形式看,是點與麵的關係,經濟發展過程點與麵的資源配置本質上是互相支持的,點的建設可以帶動麵的發展,麵的發展有利於支持點的增長。但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麵對的現實是,促進城鎮經濟建設與加快鄉村經濟發展同樣具有迫切要求。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過程有限資源的空間配置,不可能同時滿足點和麵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協調點與麵的關係,既要考慮到現實的基本利益,又要考慮到經濟發展空間格局演進的基本趨勢和長遠利益,既要盡快解決溫飽和貧困問題,又要努力提高有限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增長潛力。有限資源在城鎮經濟建設與多村經濟發展之間的配置,應立足於加強點與麵的經濟聯係,促進城鎮經濟建設與鄉村經濟發展的溝通,以點帶麵,通過對鄉村市場的培育和鄉鎮增長點的建設,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服務,為鄉村農業人口的流動和從農業中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因此,有限資源在配置格局上對城鎮經濟建設的支持不宜集中於個別大中城市,而是應當側重於與鄉村經濟聯係更緊密的小城鎮,應有利於加強城鄉經濟發展的一體化。
城鎮經濟建設與鄉村經濟發展的關係,從產業形式看,也表現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關係上。城鎮經濟建設以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為主,鄉村經濟發展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結構關係是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進、調整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從經濟發展的一般趨勢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結構變動是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漸次發展、轉移的過程。目前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過程的產業結構特征,主要表現為第一產業雖然占有較大比重,但基礎薄弱,農業還處在單一平麵墾殖的階段,耕作粗放,勞動生產率較低,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落後,產業素質較低,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麵臨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要求,既需要加強農業基礎,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又需要加快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第二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和第三產業的服務能力。協調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關係,應著眼於強化產業結構的內在聯係,必須看到,隻有穩固的農業基礎,才可能有力地支持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業發展所形成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供給,既是解決西部民族地區溫飽和貧困問題最基本的途徑,也是形成西部民族地區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和市場基礎。因此,西部民族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必須循序漸進,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必須與加強農業基礎相協調,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應為農業進步提供科技和市場服務,通過增加農業投入並積極引導、加強第二、第三產業對農業的支持,形成以農興工,以工帶農,加快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構升級的機製。
(5)西部民族經濟與社會發展
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方麵,是社會運行的一個環節。經濟健康發展是在與社會各方麵發展相協調、與社會各環節運行相銜接的過程中得以實現。發展西部民族經濟必須正確處理、協調發展過程中與其他社會環節的關係。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緊密結合,是我國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貫徹的重要方針之一。這一方針在西部民族地區的貫徹落實,要求協調經濟發展與民族教育、科技進步的關係,把民族經濟的發展建立在提高民族教育發展水平和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加強經濟與教育、科技之間的結合和相互促進。通過民族教育對民族素質的提高和科技進步推動民族經濟的發展,提高民族經濟的發展效率;通過民族經濟的發展為民族教育和科技進步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
民族教育以科學文化技術的傳授、民族素質的提高、西部民族人才的培養為中心。民族教育發展是民族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沒有科學文化技術對社會經濟過程的投入,沒有一大批具有科學文化素質的勞動者去組織經濟活動,民族經濟的發展便難以健康進行。實際上,民族教育並不是遊離於民族經濟發展過程之外,民族教育通過傳授知識,提高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勞動生產率,與經濟發展建立了緊密聯係。
民族經濟與民族教育之間互相製約、相互依存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從曆史發展順序看,民族經濟的發展是民族教育發展的基礎,民族教育是在經濟發展的總進程中得到發展的。這主要表現在經濟發展能力決定了民族教育的發展能力,民族經濟的結構規模決定了民族教育的結構規模,民族經濟的發展方式和水平決定著民族教育的質量,民族經濟的發展構成了民族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需求導向,民族教育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得到發展並沿著經濟運行所推進的方向不斷走向繁榮。但民族教育的發展和產生的影響並不是被動和消極的。在西部民族地區的現實生活中,教育落後已經嚴重限製了經濟的發展,文盲和勞動力的低素質,成了經濟發展首先必須克服的障礙,“治貧必先治愚”的呼聲正是反映了民族教育對民族經濟的製約作用和深刻影響,民族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是以民族教育的發展為條件的。這主要表現在民族教育所造就的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素質的勞動者是現實物質資料生產過程順利進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協調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前提條件。民族教育對西部民族地區勞動力再生產、生產力係統的完善,就業結構的狀態,經濟成長階段的轉變,社會生活方式的科學化和自然經濟觀念的改造等方麵都具有深刻影響。
發展西部民族教育與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的科技進步是相關的,教育發展是科技進步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教育發展也通過科技進步影響經濟發展過程。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的基本因素,隨著經濟發展過程和科技含量的提高而日顯突出。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經濟發展的程度與科技進步的程度呈正相關,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發展的水平。
當前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後,實際上正是以教育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相對落後為背景的。經濟發展一方麵要求教育發展和科技進步給予資源配置過程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麵也麵臨著由於經濟發展乏力而對教育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投入不足的矛盾。正確處理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教育、科技投入的矛盾,必須加強發展環節之間的協調,促進經濟發展與教育發展、科技進步之間的銜接。根據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產業結構、結構演進的次序和發展形式來安排教育、科技結構和教育、科技發展形式,建立教育發展、科技進步與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銜接的動態平衡。
建立教育發展、科技進步與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動態平衡,一方麵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增加對教育發展、科技進步的投入;另一方麵也要求增強教育和科技對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針對性,既考慮到在經濟長期發展過程中教育和科技因素的基礎性、持久性影響,又要關照到教育和科技因素進入現實經濟發展過程的適用性,通過適用性的教育和科學技術提高其在經濟發展過程的實效性,從而提高經濟效率。
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的關係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容。可持續發展是時代的潮流,也是正在實施的一項戰略。可持續發展概而言之,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生存發展的需要,又不危害後代人生存發展的需要。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經濟可持續發展,而經濟是否可持續發展則取決於經濟利益的實現是否建立在適應人口規模所提出的需求,資源消耗及可替代能力,環境變遷的狀態及社會爭端的妥協等方麵所構造的背景上,即經濟利益的實現是否獲得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等變量的配合和持續支撐。正確處理、協調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過程與人口增長、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的關係,是爭取少數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實施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本保障。
協調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的關係,必須根據西部民族地區人口增長的實際狀況,從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的角度加強計劃生育管理,控製人口增長速度和規模。必須理性地認識西部民族地區的所謂“地廣人稀”實際蘊涵著國土單位麵積人口承載力相對弱的區情。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以及可持續發展所麵臨的人口問題,並不是數量短缺,而是低素質並強化的人口壓力,導致一些地方出現的“越窮越生”,貧困與人口增長惡性推動的現象。低素質的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壓力,一方麵增長了對生活資料的需求,另一方麵卻未能提高效率發展經濟,未能形成與自身生活資料需求相適應的產出。同時還極易造成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和環境破壞。
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後,客觀上要求加快資源開發,加快潛在資源向現實利益的轉化,這一過程不可避免地對資源和環境保護構成巨大壓力。這種壓力主要來自兩方麵,一方麵是經濟發展落後的背後涉及人口增長對資源消耗的強烈欲望和人口科學文化素質較低本身所導致的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浪費和環境破壞;另一方麵是源自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自身的脆弱性,即民族地區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現象比較嚴重。因此,在麵臨著加快經濟發展速度的強烈要求的形勢下,更需要加強對經濟行為的約束,合理地開發利用資源,善待生態環境。應當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和環境特征,從有利於民族生存、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安排經濟結構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加強對經濟發展過程的生態設計和環境保護教育,逐步培養全民族自覺的環境保護意識。
正確處理、協調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的關係,需要從國家製度安排的角度加強區域利益的協調,應看到西部民族地區在我國生態環境演進過程中的“江河源”、“生態源”地位,區域間的資源配置、利益實現和分配,應有利於維護“江河源”、“生態源”的生態平衡,不僅要關照到少數民族地區貧困麵較大、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事實,加大對該地區資源配置和扶貧開發的力度,而且要關照到加強“江河源”、“生態源”環境保護的代價,在利益分配和環境保護的物質技術方麵給予必要的支持。
發展西部民族經濟與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關係,主要表現為在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內在聯係及對民族團結構成的影響。
經濟發展一般指資源配置過程投入產出結構的變化和產出量的擴大。經濟發展狀況直接體現在國民經濟的投入產出結構、規模,以及居民物質生活質量等方麵,通過生產供給、消費需求、利益分配、收入水平等一係列經濟指標加以表述。經濟發展是資源有效配置和投入產出規模不斷擴大的結果。
社會穩定一般指各種社會力量之間的妥協,從而形成一種相對和諧的秩序,社會成員安居樂業,形成具有向心力的親和關係。從政治角度看,表現為各種社會力量對比、相處的協調狀態;從經濟的角度看,表現為各利益階層之間力量對比和利益再分配結構的協調狀態;從文化的角度看,表現為各種社會角色和價值觀念的認同狀態。
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是相互促進的。經濟發展為社會穩定奠定了物質基礎。通過物質利益社會福利的增長,社區公共設施建設的改善,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就業機會的增加,促進社會成員的安居樂業,為良好社會秩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和必要的物質條件。而社會穩定則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減少經濟發展過程的利益衝突,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經濟的較快發展一般都是發生在社會相對穩定的背景下。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正確處理、協調發展西部民族經濟與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關係,要充分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狀態及影響,事實上超越局部區域,具有保障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重大意義。
在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過程中,要正確認識、協調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關係,建立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互相促進的機製。應看到維護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既是西部民族地區社會發展、民族繁榮的需要,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昌盛的需要。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團結,是促進全國安定團結、爭取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但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必須有經濟發展的支持,必須有經濟發展為其奠定物質基礎。在經濟發展落後的情況下,經濟缺乏發展實際上是影響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最主要的因素。維護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必須從發展西部民族經濟著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奠定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經濟基礎,維護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通過創造一個穩定、團結的環境,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
還應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角度來考慮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關係,在國家經濟實力增強的情況下,更加重視和積極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並在具體的資源配置過程中予以落實,從全國尤其是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得到必要支持,既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關係,又維護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