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理論認為,區位優勢是一個可以轉換的相對概念。西部地帶的北麵、西麵、南麵與中國周邊國家有著漫長的邊境線,西部地帶可以避免遠離沿海口岸的區位劣勢,發揮陸地口岸的區位優勢。通過陸地發展邊境貿易,將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新疆、西藏、雲南等省區與前蘇聯、巴基斯坦、尼泊爾、緬甸等國的邊境貿易進出口年均總值為2.76億美元。實際上西部在曆史上就與其他國家有著輝煌的經濟交往。雲南第一條穿山跨河的現代鐵路由法國人建造。位於雲南深山區的國家級貧困縣紅河縣是雲南著名的僑鄉,該縣曆史上因民間“馬幫”同雲南省接壤國家進行邊境貿易而一度興隆,如今從紅河縣縣城古老而美麗的建築群中仍能使人感受到昔日經濟的繁榮和風采。在西北,著名的“絲綢之路”也是有力的例證。
因此,國家在重點開放東部沿海,大力推進沿海地帶參加國際分工的同時,應當在政策上給西部地帶提供平等的經濟發展機會,有步驟地擴大西北、西南的對外開放。通過與周邊國家開發商品、勞務、技術、資金的合作,把西部邊遠地帶從長期的貧困、封閉、落後狀態中解放出來。關於邊境開放帶來的經濟效益我們可引用最近廣播電台的報道作一例證。地處與俄羅斯接壤的黑龍江省的一個貧困鄉,在中俄邊貿開放以後,得知俄羅斯市場需要大量鵝毛,鄉裏頭腦比較靈活的農民便迅速做出反應,在農村挨家串戶收購鵝毛,然後銷往俄羅斯。對鵝毛的需求刺激了該鄉養鵝業的迅速發展,隨著養鵝業的發展壯大,鵝肉鵝蛋加工廠、羽絨服裝廠等鄉鎮企業應運而生,該鄉農民迅速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這一事例的啟示是,對貧困地區的優惠政策不能僅僅局限於減輕農民負擔,緩解農民貧困狀況方麵,而且還要著眼於為農村貧困地區從政策上提供更為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
(3)貧困地區走向開發的方針、步驟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扶貧、緩貧措施的實施,農村貧困地區的溫飽問題預計在不太長的時期內可望解決。農村貧困地區的主要工作重點將由解決溫飽、緩解貧困階段轉向經濟開發階段。
目前製約貧困地區經濟開發的因素很多,諸如市場發育不足、信息閉塞、勞動力素質低下、資金短缺、生態環境惡化、文化水平落後等,因此合理確定貧困地區經濟振興的啟動點和突破點成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
根據赫希曼的產業關聯理論,公益性基礎設施產業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基礎產業的長足發展會拉動前向關聯和後向關聯產業的迅速發展,對其他產業有著較大的波及效應。國外開發經濟落後地區,選擇經濟啟動點有著兩個顯著特征,一是超前發展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把它作為改善投資環境、誘導其他產業的基礎;二是準確把握和評估區域比較優勢,在基礎設施產業粗具規模、形成生產能力的基礎上,迅速推進具有本地優勢的主導產業的發展。因此,在中國農村貧困地區,可通過地方投資、吸引外資、以工代賑等多種方式把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主導產業的培育結合起來,作為發展貧困地區商品經濟的成長源。
法國學者列凡塞爾曾指出,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與人口分布密度存在著正相關關係。因為人口分布密度越是稀疏,信息傳遞量和分工協作的可能性就越小,因而經濟水平越低下。中國農村貧困地區人口分布密度情況也印證了這一點。但是,人口密度不是一個絕對概念,在引入交通、通信等現代變量後,從經濟協作的成本變化的角度看,人口分布將會相對集中,農民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將會增加,經濟發展質量將會提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貧困地區大力推進基礎產業的發展並不意味著普遍通水、通電、通路,也不是鼓勵農民耗資在生存和生產條件十分不利的地區硬撐下去,而是有選擇地在有著商品經濟巨大發展潛力的地區或集鎮培育新的“增長極”,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獲利機會。通過示範效應,變散居於荒山野嶺或深山老林中的孤立、分散、封閉的“三戶一村”、“五戶一莊”極度分散的人口為適度集中人口,使人口在地域引力的拉動下向特定的地域空間集聚,以避免生產性基礎設施利用不足,技術、管理經驗難以傳遞和擴散,經濟協作成本加大等弊端。因此基礎設施產業的發展必須因地製宜,綜合評估,納入貧困地區經濟開發的總體規劃之中。
貧困地區經濟的轉化、開發、成長和運行都與市場環境高度相關,沒有開放、競爭、協作的市場經濟環境,貧困地區的經濟開發將會成為一句空話。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市場既是生產過程的前提,又是生產過程的結果。從一定意義上講,貧困地區生產落後,但市場更落後。在一些最落後的貧困地區,流通環節的淤滯已成為啟動市場的製約因素,許多農副產品由於流通渠道不暢,缺乏強有力的營銷組織,要麼大量積壓變質,要麼大幅度殺價收購,嚴重傷害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提高本地財政收入,保護落後企業,明令禁止本地農副產品流入毗鄰地區和外地商品流入,極大地損害了農民利益和消費者利益,致使流通環節對生產的刺激、引導和推動作用難以形成,農民生產潛力受到極大的限製。由於市場流通渠道阻塞,農民無法感受到社會化商品市場需求的信息,又無力承擔農副產品積壓的風險,基本上處於“種什麼,吃什麼,產什麼,用什麼”的半自然經濟狀態。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門在同外商或發達地區合作時,往往隻以合作帶來的直接利潤的多寡作為取舍標準,而忽視了合作帶來的外部環境的經濟收益。
因此,貧困地區在實現以自然或半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換過程中,必須真正轉變觀念,把市場流通列入脫貧致富的總體規劃之中,使經濟開發和流通建設平衡發展,建立多層次、多形式、開放式的農村市場流通體係。具體地說,一是改革以損害農民利益來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農副產品單一流通渠道,重新塑造農村供銷社微觀基礎,使供銷社真正成為代表農民利益的經濟組織。二是在政策上要鼓勵形成多元化的市場流通經濟組織,造成多家經營、平等競爭的格局,政府應保護活躍在貧困地區的個體運銷專業戶,為他們開展業務創造條件,尊重他們的勞動,維護他們的合法收入,並鼓勵更多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引導他們向合作經濟的方向發展。三是恢複和建立各種形式的農貿市場,有條件的還應培育一批專業市場,並在發達地區設立具有綜合功能的貿易窗口,及時溝通信息,加強對外聯係,使貧困地區通過市場由封閉走向開放,由貧困走向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