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北大圖書館的感情,不僅是因為這裏有豐富的藏書和良好的服務,還在於對它過去光榮的曆史懷有深深的敬意。是的,這裏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的傳播地,威武雄壯的現代中國革命交響曲的第一個音符就是在這裏譜寫的,這是北大圖書館的光榮;對我們這些後來者來說,這也是一個永久的激勵。
當然,在我的記憶中,北大圖書館也是個很折磨人的地方。在這裏,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急躁,也沒有什麼捷徑可走,隻有老老實實地做學問,一點一滴地積累。我自然沒有什麼皓首窮經的體驗,但苦讀思索之後豁然開朗的喜悅,“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意境,卻時能體味到。我想,圖書館對讀者是完全平等的,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這裏,隻要有敢於問津地獄的精神,就總能發現掩藏在深處的璀燦的寶石和明珠。
當教員年頭長了,自己自然也有了不少書。過去住房條件差,許多書都隻能在床下受委屈。後來搬進了三居室的單元房,我就利用臥室的前半部,用書架構築一個“書之城”:南麵臨窗三麵書壁,旁邊留一窄小通道,這就是屬於我自己的城堡。每到夜晚,一家人看完電視新聞後各就各位,妻在毗鄰屋裏工作,兒子在北麵小屋鼓搗他的作業,我則在自己的城堡裏,或夜讀,或伏案趕稿。夜深人乏時,起立窗前,遙望南天,夜色濃濃,萬籟俱寂,頓覺心曠神馳。我很喜愛這不足10平米的方域,有客來了,都要引到這裏參觀。每當草就一篇文章,或書稿告一段落,也都要把這城堡細細整理一番。在我的心目中,這裏天寬地闊,因為書就像一扇扇打開的窗戶,我能夠臨窗與古人今人論道,向曆史與現實討教。當然,我不時也要從學校借回一些書,使這小小的“書之城”與圖書館仍息息相通。
改革開放以來,北大圖書館有了更加長足的進步,不僅圖書更豐富了,而且也逐漸有一些現代化的設備。可惜,由於工作關係,沒有更多時間到這裏享受了。每次經過這裏,看到許多同學進出館門,心裏十分羨慕他們。革命先烈李大釗曾說過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我願借這位老館長的這句名言來祝福年輕的朋友。
寫到這裏,不由想起平素喜愛的一首詩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這是明代做過兵部尚書的於謙寫的,它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書卷對人的性情的陶冶。由此想到,時時貽我甘露的北大圖書館,何嚐於我不是一位博大的良師益友呢?
這篇短文該打住了。謹以發自心底的至誠的禮讚,祝賀九十華誕的北京大學圖書館,感謝為一代又一代學子默默奉獻的可親可敬的全體館員同誌們。
(《文明的沃土》,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