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洲辦學認真,注重向學生灌輸革命思想,並且實行民主辦學,改革舊的教育方法。他在學生中有很高的威信。當時的學生杜嗣堯曾回憶說:李子洲出任校長後,“第一次講話就表明他的辦學態度,一百多名學生,便被他的話懾住了”。他在校內組織“共進社分社”,積極發展社員,向學生推薦閱讀《向導》、《中國青年》、《政治周刊》和《共進》等進步書刊,並且在圖書館陳列和借閱這些書刊。在他的指導和支持下,學校組織了學生會,舉行各種演講會、辯論會和文藝演習會等活動。學生還成立了陝北青年社等社團組織,出版《陝北青年》等刊物。他還吸收學生代表參加有關的校務會議,聽取同學的意見,共同商討和改進教務。這樣,就把原來死氣沉沉的學校,辦得虎虎有生氣。
李子洲除主持校務外,還親自給學生講課,他曾給學生講解過《馬克思主義淺說》、《社會主義淺說》、《資本論概要》和《共產黨宣言》等革命內容的課程。他還十分注意對學生進行時事教育,他自己和教員一起向學生講解如直奉戰爭、北京政變和俄國革命等國內外重大事件。在他的提倡下,教師也十分注意改進教學方法,他們不僅要在課堂上講好文化課,而且還主動在課下接觸學生,了解學生的身世和思想行為。他還指導各班成立各科學習討論會,養成學生研究新知識的風氣。有的教師還利用假期指導學生調查社會情況,指定閱讀書籍,開學後作調查和讀書報告。李子洲在綏德四師還大力提倡平民教育和社會教育,大力吸收貧家子弟入學,並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從事平民教育。當時綏德教育落後,又多被地方士紳把持,在李子洲的努力下,地方當局不得不把原來的勸學所改為教育局,撒換了把持教育經費的劣紳,將這些經費用來開辦簡易師範學校、平民學校和成人補習學校,使一些工農及其子弟有機會受到教育。平民學校校址緊靠綏德四師,李子洲進行建黨工作時,黨的活動多在這裏舉行,後來工會、農會和腳戶自保會的成立大會也都在這裏召開的。平民學校成了在綏德開展革命工作的一個重要基地。
1924年李子洲來綏德時,當時陝北還沒有建立黨組織。李子洲很重視建黨工作,他到北京聘請教員時,就向李大釗報告了在綏德工作的情況,商定了秘密通信的方法和地址。李大釗還代表北京區委批準李子洲、王懋廷暫以區委直屬特別通訊黨員身份建立黨組織,條件成熟後再成立支部,受北京區委直接領導。不久,經李子洲、王懋廷介紹,首先發展田伯英入黨。在李子洲、王懋廷、王複生等的努力下,暗地建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學生中發展青年團員。到1924年冬,經過考察在學生中發展黨員,建立黨的小組。1925年初,李大釗派中共黨員耿炳光以於右任代表的身份來陝西向陝北鎮守使井嶽秀宣傳孫中山的國民革命,並帶有秘密發展中共組織的使命。他到綏德四師,認為這裏政治條件較成熟,便與李子洲商定秘密建黨。1925年春成立了黨支部,直接歸北京區委領導,不久擴建為中共綏德四師特別支部。初期入黨的有韓叔勳、李瑞陽、白明善、喬國楨、馬明方、杜嗣堯、馬瑞昌等人。綏德四師黨團工作基礎紮實,發展工作比較順利迅速,據當事人回憶,到1926年冬全校400多學生,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加入了黨團組織。楊明軒曾深情回憶這時李子洲對他的影響,他說,原來自己有濃厚的超階級、超政治的觀點,“在綏德四師期間,我深受李子洲、王懋廷同誌(他們都是陝北黨的創始者)的影響和啟發,逐漸認識了自己脫離政治的自由主義思想的錯誤,並且向他們表示一定用實際行動改正錯誤,積極參加政治活動”。這時他積極參加反對軍閥統治和國民黨右派的鬥爭,並於1926年經李子洲等介紹加入黨組織。李子洲還十分重視以綏德四師為基地,派黨員向外發展黨團員和建立黨組織,1925年春夏之間,在他的主持下,分別在榆林中學、榆林女子師範學校和榆林街道建立黨的支部或小組。劉誌丹就是在榆林中學加入黨團組織的。延安的省立第四中學成立後,李子洲隨即協助校長呼延震東聘請王超北、劉尚達等到四中任教,通過他們的工作發展了一批黨團員,並建立了黨團支部,使這時的延安四中成為當地革命活動的中心。
隨著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的逐步深入,陝北地區的革命運動也有了新的發展。李子洲以很大精力領導綏德和陝北地區的革命鬥爭,但由於他擔任校長職務,一般不公開出麵,主要在幕後指揮。他曾表示:我以校長身份辦理交際,鏟除環境障礙,修平活動道路,明軒辦理內部計劃,叔勳辦理庶務(布置工作),以推動我們的工作。由於黨團力量得到了加強,各項工作進展順利。這時,李子洲以綏德四師學生會為依托,在各校各地組織學生會,並成立陝北學生聯合會,明確提出學生運動的方針是:(1)推進新文化運動;(2)到民間去,開展農民運動;(3)反對帝國主義利用基督教進行文化侵略;(4)建立青年的各種團體組織;(5)鼓動學校風潮,反對封建教育。隨著革命活動的開展,綏德四師等校朝氣蓬勃,每逢星期天、假期,分期分批地組織學生到各村鎮去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並組織群眾開展鬥爭。1924年冬,當孫中山北上,全國開展國民會議運動時,李子洲領導綏德四師學生舉行擁護孫中山的國民大會,反對段祺瑞的善後會議,開展了陝北地區的國民促進會運動。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消息傳來,綏德四師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除師生外,還有當地的農民、地方士紳、高小、平民學校和女校的學生參加,約數千人。李子洲在會上作了激昂而沉痛的講話,號召繼承中山遺誌,積極投身到國民革命中去。國民會議運動的開展,曾引起陝北軍閥井嶽秀對李子洲等人的注意,叫嚷什麼:“年輕人辦學校、教書,怎麼歡迎起江洋大盜孫文來了?孫文叫青年學生歡迎,將置我幹何地?!”但這隻能是無可奈何的哀歎。上海“五卅”慘案發生後,李子洲立即發動學生響應、聲援上海工人鬥爭,在綏德舉行了悲壯的示威遊行。學生還組織講演隊分赴各縣擴大反帝宣傳,開展援滬募捐活動。通過他們的發動,各縣都開展了學生的示威運動,促進了陝北地區革命群眾運動的深入發展。
這一時期,上海、北京等地進步學生針對帝國主義以宗教為外衣的文化侵略活動,發起組織了“非基督教學生同盟”,發動了非宗教運動。陝北雖地處偏遠地區,但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同樣滲透窮鄉僻壤,而洋教堂常與官府勾結,為非作歹,為人民群眾所痛恨。李子洲因勢利導,也在陝北發動了非基督教運動。學生們組織講演隊、宣傳隊,深入農村,進行宣傳。各縣也都開展了非基督教運動,一時間許多教堂門口冷冷清清。延安天主教堂的西班牙籍教士易興化竟勾結地方當局,逮捕了正在進行非基督教宣傳的省立四中師生三十餘人。消息傳來,李子洲即召集黨團會議商討對策,決定以綏德四師學生會名義發布《為援助省立四中被難學生宣言》,強烈要求延安當局立即釋放被捕同學,驅逐易興化出境。《宣言》發出後,全國各地學生紛紛函電聲援,譴責當局勾結外人壓迫學生的罪行。懾於輿論壓力,反動當局被迫釋放了被捕師生,取得了鬥爭的勝利。
在李子洲等人的領導下,綏德和整個陝北地區的群眾革命運動日益高漲。工會、農會、腳戶自保會、天足會和小學教師教習會等各種群眾組織相繼成立,在黨組織的領導下,越來越多的群眾組織起來了。
陝北地區土地貧瘠,封建勢力對農民的盤剝和欺壓極為嚴重;境內軍閥割據,橫行無忌,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百姓苦不堪言。李子洲十分注意發動和組織農民工作,親自調查農村的階級狀況和組織狀況,派出學生講演隊深入農村宣傳,當時提出的口號有:“打倒土豪劣紳”、“打倒貪官汙吏”、“反對苛捐雜稅”、“抗糧抗稅”、“農民自己管理自己”等。他們還幫助農民建立農民協會,開展農民運動。綏德等地農民為維持生計,常販運煤炭和食鹽,受到“騾櫃”的殘酷剝削。為了維護販運工的利益,許多地方建立了腳戶自保會,並於1925年秋在腳戶自保會基礎上建立了綏德縣工會。在群眾性的鬥爭中,一批有覺悟的工農分子加入了黨組織。當時在綏德四師當校工的王進峰曾回憶李子洲等分派他從事工農運動的情景:“入黨不久,組織派我搞工運,李仰旭搞農運,實際上我倆經常合辦。接受任務後,我們有機會就跑出去,背上話匣子宣傳,內容多是群眾所受的壓迫、組織起來的好處、減租減息等等,群眾很願聽。時間一長,發現誰可以就把他發展成黨員。還建立村農民協會,選出主任、副主任、會計等。”由於工作有了實際效果,學生的宣傳受到了農民的歡迎,如一位學生黨員被派到清澗成立縣農會,“本來計劃幾百人的大會,結果來了一萬多人。我們講完了話,閉了會群眾還不走,農民說農協是為窮人辦事的機關,‘好得很’”。
在這一時期,李子洲已開始注意軍事工作。1925年夏,馮玉祥所部國民軍入陝,協助驅逐軍閥吳新田。國民軍將領楊虎城曾率部途經綏德,李子洲利用過去與楊的私交宴請他,向他宣傳革命道理,並就形勢的發展和軍事問題交換了意見。他還派一枇黨團員和學生到楊虎城在耀縣創辦的軍官學校學習軍事。李子洲重視在有條件的軍隊中建黨和派黨員掌握部隊。如當時駐紮在陝北一帶的石謙部傾向革命,共產黨員李象九、謝子長就在這裏任連長等職。李子洲利用這個關係,先後派一批黨團員到石部任文化教員等職,開展黨的工作。同時還積極向官兵做宣傳工作,物色和發展黨員。李子洲還多次應邀來部隊講演,宣傳革命思想和黨的主張。如當時在石部任排長的呼延震東回憶道在綏德期間,我常去綏德師範,和李子洲、白樂亭(明善)等共產黨員經常接觸,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影響。經白樂亭同誌的介紹,我參加了共產黨。到1926年底,石部(團)有近百名官兵加入黨團組織,李象九所在的連則有一半是共產黨員。由於爭取了石謙團(後改為旅)讚助革命,對陝北地區革命運動的深入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在李子洲等的領導下,綏德四師成為陝北地區革命運動的一個重要基地,當時被人們譽為陝北的“上海大學”。
三
1926年12月,為開拓陝西的國共合作新局麵,根據黨組織的決定,李子洲調到西安從事統一戰線工作。這時,陝西的形勢正朝著有利於革命的方麵變化。1925年春,在中共陝西黨組織的號召下,先後開展了驅逐軍閥劉鎮華、吳新田的運動,7月間隨著國民軍入陝占領西安而暫告成功。不久,國民軍在直奉軍閥壓迫下失勢,劉鎮華在吳佩孚支持下卷土重來,將國民軍楊虎城部圍困西安達八個月之久。直至1926年11月國民聯軍二次入陝,在中共發動農民群眾的聲援下,才驅逐了劉鎮華,使陝西出現了有利的革命形勢。李子洲到西安後,由組織安排參與籌建國民聯軍駐陝總部的工作。1927年1月,在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的推動下,在西安召開國民黨陝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共產黨人魏野疇、李子洲、劉含初、史可軒、楊明軒等都以國民黨員身份出席大會,李子洲被選為省黨部執行委員兼青年部部長。這時,在中共的推動和協助下,創辦了中山軍事政治學校和中山學院兩所幹部學校,黨選派一批優秀黨員到這兩所學校擔任領導職務和教學工作。中山學院院長由共產黨員劉含初擔任,李子洲任副院長兼總務長,主持日常工作。其他教育長徐夢周,總隊長任敬齋,總務科長呼延震東,以及許多學員大隊和中隊的領導,也都是共產黨員。學院下設軍事政治運動班、農民運動班、婦女運動班、組黨班和教育人員養成班,以“養成指導農民運動,辦理黨務及軍隊中的政治工作人才”為辦學宗旨。學員大都來自陝甘各地黨組織保送來的黨團員和革命青年,尤以原來基礎較好的綏德四師、榆林中學等的學生為多。創辦時學員近七百人。在李子洲等人的籌劃下,各班都開設專業課、政治課和軍事訓練。政治理論課程有:《社會進化史》、《政治經濟學概論》、《中國政治狀況》、《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不平等條約》、《革命的三民主義》和《農民運動》等。男女學員一律過軍事生活,進行軍事訓練。李子洲親自給學員授課,並經常參加學員的專題討論會、講演會等活動。學院還經常邀請一些黨內外知名人士來講課或作政治軍事報告,如劉伯堅、鄧小平、潘自力、魏野疇、楊明軒以及蘇聯顧問烏斯曼諾夫、賽福林等都在這裏作過報告。中山學院實際上是中共創建和領導的一所新型軍政幹部學校,為發展西北地區的革命運動做出了重要貢獻。